Polanyi注意到一件怪事,人總是傾向於確認自己已經知道的事而鮮少批判自己的想法,他對於這種怪現象的解釋論點是,人知識的形式分成明示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和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一般人只注意到明示知識(文化遺產),但他想強調的論點是,默會知識才是主宰人類知識的主要原則。默會知識是不具批判性的知識,構成了個人整體的心靈地圖,會影響個人知識的獲取、個人偏好的形成與引導求知的渴望,即使是驗證明示知識的過程也是屬於形成默會知識的一個行動過程,Polanyi對此知識經驗的涵蓋稱之為「了解」(understanding)。
然而,一般人會質疑這種了解的過程無法帶來知識的推進,因此Polanyi以支援意識與焦點意識之間的區分來尋求默會知識與明示知識之間的超越。簡言之,要將默會知識轉化成明示知識就要經過焦點轉化的過程,支援意識包含的是細節,只要將焦點轉到細節身上,就能將原本屬於默會知識的細節轉變成明示知識,反過來想,要尋求明示知識的推進,就要向內所求默會知識,而此方法就是探求個人內在心靈,而此心靈會推動著個人去探求新的明示知識,在此來回反覆的過程,個人的心靈生命會不斷成長,特別要強調的是身體,身體是我們探求知識的工具也是感覺的存在主體,因此,當新的知識注入我們的身體時,我們就會構成一個新的生命模式,一方面不斷累積知識,另一方面也會產生求知的動力。
Polanyi對我的啟發來自對於知識的認識,假如我們不了解自己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們就會放棄發現或發明知識的可能,此外,因為Polanyi確認了「了解」是一個有效的知識形式,才重新確認了社會學研究的研究價值。而我目前面臨的瓶頸是如何尋找研究問題,Polanyi對我的建議應該會是,向內探詢心靈深處,用心去感應問題所在與心之所向,或許現在不很明白自己真正的關懷,但隨著默會知識的浮現,必然會將自己導引到真正渴望的方向。
另外一個啟發是關於為何要讀經典的問題。社會分析基本著作的基本精神就是希望我們能跟大師的心靈做直接的互相碰撞,我認為有其道理卻有其限制,讀經典一方面是借由大師傳遞明示知識而喚醒屬於我個人的默會知識,另一方面,在「了解」的過程也是累積我的默會知識,於是開啟下一步尋求知識的動力,所謂的自我超越就是在反覆搓揉的過程中進行,然而,我說的限制在於,要「了解」大師的明示知識意味著必須擁有同等的默會知識,才能如實掌握大師所傳遞的訊息,這就是教育必須循序漸進的道理,換言之,儘管強調用心靈直接與大師相遇的讀書方是有必要性,但不容忽視的是,讀原典的方式可能也要因個人默會知識的程度而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