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腦講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腦講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動腦講座-奧美公關王俊人分享數位行銷與粉絲團經營

主講人:奧美數位影響力副總監王俊人

老師最愛的一句話~
"We deliver remarkable experience and relationship that inspire advocacy and action"
主題:如何讓網友幫你說好話?


今天是我上過最開心的一場講座,第一是主題很有趣,第二是充分感受到老師的熱情,我覺得他是真的熱愛他的工作,所以是用分享的心情,來跟大家上課!

今天有幾個收穫真的是累死也要快點記下來不可
第一部分先分享幾個厲害到不行的工具網站
1.google insights for search
2.double click ad planner

這兩個都是google開發的免費工具,我來介紹一下該怎麼用

第一個工具google insights for search
功能是了解"關鍵字"搜尋的趨勢。
譬如你要做品牌分析,會需要做出關鍵字組合
brand
product
competiter
topic
拿最近的lativ當例子,輸入後可以得到這個分析圖表
http://www.google.com/insights/search/#q=lativ&cmpt=q

可以發現在2012年有一個高峰,照理說應該是回去google查那時候有什麼大事,但是因為距離實在太近,所以很容易想到是MIT事件。接著還可以知道哪些地區的人會搜尋lativ,發現只有台灣最多。

利用這個方法,可以知道品牌被搜尋的狀況,同時也可以做競爭者分析,了解為什麼有高峰,又為什麼有低潮期等等,光玩這個就可知道很多事情。

第二個工具是double click ad planner

專門做網路廣告分析,可以知道網站的流量和網友的動向,譬如進過動腦網站的人,還會去wired,就可以找到網站的相關性,不過這部分我沒辦法介紹的很詳細,就要大家自己去看了。

介紹兩個工具之後,終於可以慢慢介紹這堂課的內容。
這堂課收穫最多的就是有很多思考的架構,譬如經營粉絲團要怎麼開始?要怎麼構想你的下一步活動內容?如何尋找合作的部落客或論壇高手,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網路環境(就是大家都說你好話)?以及如何衡量粉絲團經營的成效?這些都有他們自己的sop

根據facebook經營者表示,要經營一個品牌粉絲團,發布內容的最佳比例是,40%是和品牌完全無關的內容,40%是和品牌有點關係的內容,剩下的20%才是品牌的內容,意思是說,品牌只能努力讓新人加入後,才有機會對他們做行銷。

  • 那要如何策畫活動?
第一步是傾聽,聆聽消費者給你的各種訊息,從中去整理出你們可以做的事情。
第二步是計劃,這個階段就是要生產內容,所以他們稱自己是內容工廠,只有說出好的故事才能去inspire討論,才有可能讓網友來幫你說好話。
第三步是找關鍵影響人,可能是傳統媒體,可能是找部落客或論壇高手合作,這個階段也有一些篩選方法,最單純的就是用influence/relevence這兩個變數做四個象限的分析,目標就是要找到高影響力,又高相關性的網友。
第四步就是.....(待補充)

  • 怎樣的內容才會讓網友願意分享呢?
有六個問題必須問自己:
1.有沒有很棒的idea,如果自己都不覺得很棒,別人自然也不可能覺得很棒
2.會不會讓人家想討論
3.有沒有邀請別人分享。對網友說話要直接,如果希望他們按讚,就要說"請按讚",千萬不要問,你們覺得好不好啊!一定很少有人回"好"。
4.
5
6
不過,關鍵還是在有沒有一個很棒的故事

  • 可以按活動調性分六大類
1.讓人驚喜的特殊事件
2.讓人感動的
3.娛樂大家的
4.創新科技的
5.舊瓶裝新酒的
6.邀請大家參與的(crowdsourcing)

[案例分享]
Germany Boss is coming
德國高鐵為了吸引年輕族群搭高鐵,做了一個降價促銷+社群行銷的活動
首先做降價促銷,但是必須加入臉書粉絲團才能獲得降價高鐵票,第二波活動就是上傳一個影片,是說一群白領趁老闆不在辦公室時舉辦派對,結果活動進行到一半,突然有人說老闆要回來了,但是有人說,沒看到老闆的車啊!另一個大喊,老闆已經在電梯上了,結果所有人慌慌張張恢復原狀,有人褲子還沒穿好就假裝開始打電腦,過不久,老闆出現了,這時影片就帶到那個褲子沒穿好的人身上,並且說,高鐵真的快得讓人來不及。
這個活動引起很多上班族年輕人的共鳴,也因此讓很多人願意嘗試高鐵。

達美樂 OH yes we did
達美樂把"傾聽"變成一個行銷活動,每一個影片都是消費者真實的反應。

結語:數位行銷首先必須掌握分析工具,接著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最後就是轉換心態,要有和世界所有人交朋友的誠意,放下自我,就能成為社群中最有影響力的人。

其他案例
Heineken italy-football
ca torade"replay"
Yellow Pages-Yellow Chaolate
T-Mobile:life is for sharing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動腦講座--意識創意行銷小熊老師分享顧客溝通

昨天一樣是小熊老師上課,忘了拍照有點可惜,老師真的很正!

這堂課的主題是顧客溝通,但主要在講互動式媒體和新媒體,像是臉書、twitter、youtube等。

最近我跟朋友也在經營一個樂團的臉書粉絲團,所以這堂課蠻有用的,老師就有分享經營粉絲團的方法,不過,一直以為做網路的口碑行銷很簡單,但老師說,如果把廣告放在通路上,20個產品會有5個成功,但是放在網路上,雖然行銷成本接近0,但是一萬個只會有2個成功,這麼低的成功比例,讓我對粉絲團的小編突然尊敬了起來。

除了概念的分享,具體案例其實更有啟發性,老師拿可口可樂為例,都超有趣的


麥當勞也酷的 happy box


雖然我個人覺得喝太多可樂,或是吃麥當勞真的對身體不好,不過只要克制一下不要被誘惑,多看這些廣告對身心絕對有益的啦!

最後要補充分享一個網路口碑行銷調查中心的網站,應該是蠻有用的資料。
http://www.i-buzz.com.tw/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動腦講座--市場策略(STP)

今天雖然跑了兩個採訪,一回公司又立刻開始打電話接電話,但是晚上還是認真把課聽完,並且回家還不忘做筆記。

今天主題是談市場策略,記得我寫的第一篇每月精采品牌"高絲",社長就跟我談到這個概念,什麼是STP?就是市場區隔(segment)、目標市場(target)、定位(position)。蛤!什麼!定位最難?(我心中os,哪裡難?不就打通電話跟服務生說我要那個位置就好,哪裡難?)嗯....其實不是那個"訂位",不過其實概念也可以相通,就是市場上有一個位置,品牌就舉手說"給我給我,我要那個位置",但差別是,市場沒有一格一格幫你畫好位置,位置要自己尋找,甚至自己創造,有時候你看到了,別人搶先一步也沒辦法,又或者市場偏偏就不給你哩!

拿我自己來說好了,喔!對了!上課一定要有問題意識,沒有問題意識,整堂課下來,只會是一堆沒有用的資訊,怎樣都不會變成你的,當然也就無法像老師說的,能夠打通各位的任督二脈。

可以想像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商品(出賣勞動力!!),我的產品力就是採訪編輯(雖然這是最近才有點肯定自己有這一項能力),而市場需要一個編輯,於是我就把自己塞到那個洞裡。

不過問題來了,如果現在市場飽和了,也就是市場不缺一個編輯,那編輯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小熊老師說定位最難!!!

定位是找出自己的產品特性,那什麼不是定位?
1.改變自己的產品特性
2.改變消費者的心理特性
3.開發一些新的點子

簡單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想改變自己或改變別人,都不叫定位,定位是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找到一個match點。

定位這件事真的很難,就像本人到現在在男女關係市場中,還找不到一個match點,這題外話!!(不過我深深覺得自己是個相當沒有市場的品牌,工作、交友、人,似乎都是!!拭淚!)

不過不管多難,還是要努力去尋找,總有一天可以找到最適合的位置,無論這個位置是大是小。

當你找到自己的定位時(可喜可賀),觀看市面上的品牌分布,有大品牌,有小品牌,那下一步該如何走呢?

這堂課我聽到最有趣的理論就是談老大心態和老二心態。老大心態,要在短時間性適應後維持長期穩定,接著努力跨領域經營,多商品、多品牌,讓自己永遠保持新鮮感。那老二呢?老二就要當個徹徹底底的叛逆者,不然就要當填土人(有洞就塞),拼不過老大,那就別拼了,自己找一條出路比較實在,這件事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果你的成績不好,當不成優良學生,那就放棄吧!壞學生不是壞,他只是不遵守老師訂下的規定而已,因為老師是老大,壞學生只能當老二。

回到我談到的問題意識,我其實是帶著兩個問題去,一個是以動腦記者的身分,另一個則是我的生涯規劃。前面已經說過後者,把自己當作品牌來思考,我要怎麼把這些行銷策略應用在個人的職場規劃上,這招有助於各種理論的融會貫通,而且會有深刻的體會,大家可以嘗試。

如果是以動腦記者身分,我把講師當作我的讀者之一,於是我想的問題是"動腦的產品利益是什麼呢?"

以動腦自己的廣告來說,邀請白崇亮來推薦動腦,廣告詞是"動腦是一本輕鬆好讀的雜誌",那產品的利益點是什麼?是要大家工作之餘感到輕鬆愉快嗎?還是有動腦有其他更重要的使命?

我想應該是創意吧!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帶給大家更多的刺激,激發更多更好的創意,無論是給老大品牌還是老二品牌,都是很棒的產品。對老大來說,可以提供瘋狂的想法,讓老大積極完成他的品牌使命;對老二品牌,可以提供叛逆的思維,讓他們永遠都有第三條路。

以上是我聽講座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