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參考資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參考資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萬人小鄉寶山鄉外籍配偶破三百



北埔也是萬人小鄉,但是外籍配偶人數一樣有三百人以上,不過在我發現的案例中,他們非常常說家鄉話,無論是用手機跟朋友對談還是因為開店緣故,有朋友來的時候都是以印尼話對談,所以我對於這篇報導有所質疑,會不會是因為某種因素而讓他們否認自己仍熟悉家鄉話的事實。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網路與新媒體

E貓掉進未來的湯

http://ocw.mit.edu/courses/electrical-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6-868j-the-society-of-mind-spring-2007/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客家研究書單

王明珂,1996,《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資訊工業

全球化、現代化與資訊產業之發展 蔡坤明現代化研究25民90.01頁48-59

資訊化社會與現代化國家 劉安之現代化研究24民89.10頁33-41

資訊產業
資訊工業
資策會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無圍牆校園

「牆」:談開放空間與校園安全

「府城拆牆計」全面開展-「臺南市圍牆設置都市設計審議原則」審議通過
2004年新聞
本府於九十二年推行「府城拆牆計」針對府城校園圍牆進行拆除改造,目前除了已有忠義國小配合孔廟文化園區重新設計校園圍牆,成功地將部分校園向外開放外,尚有金城國中之圍牆改建實例。

[轉錄]中小學面對的三大挑戰

http://www.npf.org.tw/post/3/6382

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李建興

August 31, 2009

今天是全國中小學民國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的日子。早晨七時左右,第一次帶著小孫子去新生國小上課,路上,看到許多中小學生穿著新衣、新鞋,背著大書包,興高采烈的上學去,聽著、望著他們歡愉、童稚的笑聲與身影,想著他們美麗輝爛的未來,深深地為他們祝福。轉身回家的時候,卻不禁意想起此時此刻,我們的中小學正面臨三項重大的挑戰,第一是金融風暴的餘威,第二是八八水災的肆虐,第三是新流感的來襲。

第一項挑戰—金融風暴的餘威。自從去年下半年美國發生二次房貸危機,造成世界金融海嘯以來,經濟景氣低迷,失業率驟升,全球陷入一片哀鴻遍野,經濟嚴峻考驗中,台灣也無可迴避,近日主計處報告,台灣國民平均所得低於十三年前平均值,失業率上昇至百分之六點零七,創歷史上的新高。這些經濟不利狀況,遍佈台灣每個家庭,對於中小學教育造成莫大的威脅。

在這個開學日,每個中小學必須善用政府與民間資源,協助每個學童順利地就學,例如:學生的學雜費繳交一時不便或有困難,給予緩繳或設法予以支援。又如:學生有住宿問題,及時給予協助解決。再如:免費營養午餐的提供,都能解除學生家庭經濟的困難。總之,高關懷、高滿足及高輔助都是當前社會經濟困危時期,中小學照顧學生的最佳時機,希望透過這些協助,「一個不能少」,每個孩子都受到其發揮最大潛能的教育。

第二項挑戰—八八水災的肆虐。莫拉克颱風在八月八日侵襲台灣,對於北部帶來一陣強風與甘霖,沒有災情,十分萬幸。對於中南部八個縣部分偏遠地區則災情慘重,山崩地裂、土石流亂竄、洪水氾濫、屋倒橋垮,人畜傷亡不計其數,像高雄縣小林村全村幾乎全掩埋,像屏東縣林邊鄉幾成水鄉澤國,是五十年來,台灣最慘重的一次水災。

水災肆虐之後,一連串的救災—安置—重建工作都是勞民傷財,十分艱難的工作。據教育部統計,災損共計有一二一一校,其中國中小達一0四八校,受災情況為操場積水一四六校,教室淹水一七七校,受傷二人,災損金額共計新台幣十一億三百多萬元。因此在這開學日前後,各中小學必須及時打掃、清理環境,安放好課桌椅及一切環境布置,以歡迎學生之返校復學,若災損嚴重,一時無法在原校舍上課,則應洽妥鄰近校園上課,不可一日弦歌中輟。之後,各校更應重視學校環境衛生,學生心理輔導及一切復健工作,以發揮中小學教育的最大效果。

第三項挑戰—新流感的來襲。近幾個月來,台灣已逐漸被H1N1新流感侵害,據統計,全台已有十二人死亡,每日有二十個新住院病例,許多人尤其青壯年人在疑似病例中。截至目前,克流感醫藥尚未量產,防堵新流感,開學二週內是關鍵期,若學校未落實把關,衛生署疾病管理局憂慮疫情可能會「燒成一片天」。所以衛生單位呼籲,為控制新流感疫情擴散,各級學校今天開始全面量體溫,若發燒超過攝氏卅八度,家長必須讓孩子請假在家休息,學校依據「三二五」標準,判定是否停課。亦即三天以內一個班級出現二名相互感染個案,即須停課五天,若無法釐清則由衛生局派員認定。

另有醫生表示,發燒篩檢只能檢出一部份感染者,因為感染新流感,有十五%不會發燒,有人只是出現咳嗽或全身肌肉酸痛症狀,因此發燒篩檢會有盲點。醫學會理事長表示,新流感傳播很快,一個早上他就看了快二十個新流感小病童,傳染情況令人憂心,許多醫師同業都「皮皮剉」,他預估開學後二周是疫情擴散「關鍵期」,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可能更大一波的疫情。總之,各級學校應積極與衛生單位合作,由醫師做專業判斷,只要出現類流感症狀,包括咳嗽、全身肌肉酸痛,極度倦怠,不限定是感染新流感,都符合三二五停課指標。

總之,今天適逢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卻也不幸的遭逢三項重大的挑戰,水災、病害與金融風暴等突襲而來,造成台灣許多不幸與災害,我們必須具有「處變不驚」、「多難興邦」的信心,發揮「人溺己溺」、「團結合作」的精神,克服一切天災人禍的障礙,重建「校園」、「家園」與自然環境,創造更為美好的未來。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社區發展

參、社區發展
一、台灣社區發展現況
「社區發展」一詞,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所倡導的一項世界性活動,依照當時聯合國的解釋是指,人民與政府機構協同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情況,把這整些社區與整個國家的生活合為一體,使它們能對國家的進步有充份貢獻的一種程序。而從社會學或社會工作的觀點上來看,社區包含兩要素:一為具有地理的界線及物質環境的特點;二為具有社會文化的共同性與自助、互助及互動的行為。除了上述對社區的定義之外,不論國內外上有數十種對社區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八十年五月內政部所頒發的社區發展綱要看來,其對社區的定義為,係指經鄉、鎮、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社區發展係社區居民基於共同需要,循自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改進社區居民生活品質為之。

我國於民國五十四年,遂由行政院頒布「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將社區發展列為現階段社會福利措施七大要項之一,而且在五十七年行政院再度頒布「社區發展綱要」,開始全面實施社區發展工作。民國七十年台灣省頒定『台灣省社區發展後續第一期五年計劃』,以加強充實已發展社區為後續計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重點,推動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建設等三項工作。民國七十五年,台灣省政府於五年計劃結束後,繼續頒行『社區發展後續第二期五年計畫』,重點在於建立社區福利體系,以有組織、有計劃的方式,加強照顧社區內兒童、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精神病患、低收入戶、急難家庭及求職者,該計畫實行期限至民國八十年六月三十日止。

從民國五十八年到八十年止,台灣地區共計規劃成立四千四百四十四個社區,約有二百九十九萬二千有九百八十七戶居民生活環境受改善,總投資額達二百四十二億五千六百多萬元,其中政府補助一百六十六億七千四百七十九萬餘元,佔百分之七十七.七八,而民眾捐獻及配合款為七十五億三千二百二十二萬餘元,佔百分之二十二.二二。(內政部社會司)

而近來由於中央以「社區主義」與「市民主義」為政策宣傳導向,以及去年文建會所推動之「社區總體營造案」之後,「社區發展」可蔚為地方執行推動之重要政策。

我國早期社區發展工作的設計,是採開發中國家的模式,以改善鄉村社區為主。過去台灣的社區發展工作多偏向於物質建設,對於促進社區居民的態度或行為改變,較不重視,主要是政策執行的策略,客觀環境因素及民眾認知上未加以細量,導致預期目標與實際達成的成效有相當大的差距。

由於過去實施社區發展工作,未能注意培養社區居民自助互助的能力以及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社區所有建設或活動皆由政府單位主導,雖然物質建設成效可快速呈現,但卻難以長久,不但造成政府更大的負擔,也使得人民過於依賴,無法獨力建設自己的社區,而難以達成社區共識。

所以在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政府再度修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並頒布實施,其實施的重點在: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社區發展促進委員會」,負責協調,聯繫與輔導推動業務;明定「社區」劃定的原則和條件;原「社區理事會」改為「社區發展協會」,適用人民團體法規定,並可登記為法人;調整社區發展工作項目分為「政府指定」、「政府推薦」與「社區自創」三項,且更重要的是今後我國社區發展工作將由民間主導,政府從旁協助的方式,以落實社區居民能藉此達成社區共識,真正作到社區總體營造的功用。『社區發展』一詞轉為『社區總體營造』之概念,再加上中央及積極推動社區民主與市民主義之政策,如此之概念變更蓬勃發展。推廣的對象由社區工作者,到一般的居民,更將觸角伸入企業團體,以尋求更多的人認同及資源贊助,因此政府單位與社區再造中心不斷的舉辦研習會,試著讓社會更多的人對社區發展有相當之認識,並且積極推行。

文建會從民國八十三年便選定某些鄉村社區做「社區總體營造之示範計畫」。藉由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欲促使社區自主經營的模式,使得社區文化得以生根與落實。其次帶動社區發展,發揚地方文化,促進鄉土認同。第三則是推動「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促使地方產業文化活化,製造地方新生機。但文建會的美意便因為執行有其期限,其「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的整體計畫之後續的再發展銜接計畫,在規劃過程中並未明確的被考慮,必須等到案子結束之後,才能做審查與評估是否繼續。另外,最重要的是,總體營造案在原初之設計便是找學術單位來做規劃,其效益多半僅是能在執行期間將規劃方案藉由地方文化、產業的議題,凝聚居民的共識,參與公共的討論,在過程中試探社區居民組織動員的可能性。社區總體營造的原意相當好,但是執行過程與方式仍可再予改進,而偏向「觀光化」、「鄉愁化」、「文化大拜拜」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沒有考慮到社區組織主體性才是推動整體營造計畫及其再發展銜接計畫、與社區發展的關鍵。

而目前在各國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主要的作法則有:一為鄉村型態,目的在於結合居民生活,主要手段為求變,求發展二為都市型態,目的在調整社區的內在關係,主要手段在求安,以求協和三為採用直接方式,又稱為他助方式,主要由政府派員代替居民設計,對社區的需要、工作計劃等所有事項均由其代為決定,著重物的建設,易收有形之效,卻難長久;四為間接方法,又稱自助方式,對於社區計劃的擬定,須由居民共同討論,運用自我教育,自我組織過程,並由社區工作者協助,地方領導人士協調,社區居民參與始達成,著重於人,不易顯現成果,卻易生根五為單一功能,意指推行社區發展工時,採用單一功能的計劃方案,目的在於改善生活環境,藉由一項一項的方案計劃來推行,易於實施,但過重於物質建設,形成『重物輕人』與『由上而下』的顛倒措施;六為多項目標,是指採用多種目標計劃方案,目的在動員社區資源,採取社區集體行動,發展工作從整體規劃及實施綜合性的工作計劃著手,優點在於可同時促進社區經濟社會活動,而缺點在於需要有受過相當訓練的社區工作者;七為社會運動,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改造運動』,目的在於喚起居民的自覺自助,因此主張以『社會運動』的方式來推行,靠領導、靠宣傳、靠團體推動、靠工作熱情,一開始可收迅速之效,卻難持久;八為教育過程,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對人民的教育過程,養成自動自發自治能力,培養居民互助合作為主,不因居民知識水準如何,皆讓他們實地參與,採用『大眾參與』的手法,並且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須共同策劃,合作,重組織與教育,啟發社區自治。以上八種方式常隨傳統的行政習慣,及居民的配合意願不足,而多採較易具有成效之作法,等推行時間一久,便發生『成果保持』或『繼續發展』問題。

下一頁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胡永旺(2005)地方政府救災體系之研究─以南投縣七二水災為例

摘要

我國第一部有關災害防救的法令-「災害防救法」於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公布實施,內政部消防署於八十四年三月一日成立,確實帶給國內的災害防救工作正面的影響,也提升了災害防救之制度面與法律面的功能。而經過多年的運作,中央與地方相關機關雖逐漸熟悉該體系之運作方式,然而近年來台灣地區歷經多次的災變均造成重大傷亡及損失,卻使得現行災害防救體系及緊急應變能力遭受嚴重之考驗。
雖然我國現行災害防救體系,其體系有中央、地方(縣市、鄉鎮市)三級制。中央在三級政府中擁有最豐富的行政資源及最完整的組織結構,縣市又比鄉鎮市擁有更豐富的行政資源及更完整的組織結構。但鄉鎮市層級地方政府又身處救災第一線,往往因救災資源不足及救災體系未發揮功能而影響救災成效。在這個節骨眼上,往往暴露出中央批評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責怪鄉鎮市公所之亂象,實值得釐清相關課題與剖析其中之問題。
因此本研究將試著由此次七二水災的災害應變中,對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層級之救災體系,進行具體的了解與課題掌握,釐出國內現行災害防救體系中,相關文獻探討較少的問題核心﹘救災體系之實際運作,並以消防單位、警察單位及國軍單位等三個攸關救災體系運作之實際狀況,環環相扣剖析並提出符合我國災情所需的救災體系運作機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