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的面臨危機,對社會而言可能是個問題)
傳統市場面臨量販店與超級市場等其他市場形式的衝擊,因而政府嘗試改變傳統市場的存在樣態,然而,對於政府貿然的改造我不以為然。以我家附近的士東市場為例,那棟四四方方的建築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種傳統市場,外觀已經不怎麼樣,走進去只會覺得是一個髒亂封閉四不像的量販店,去傳統市場還不如去量販店或超級市場,那種屬於傳統市場特有的氛圍以及逛傳統市場的樂趣完全消失了,比起走進建築內部,我還比較樂於欣賞街道兩旁的攤販,擺在路邊的蔬果還比較容易吸引我的目光,這種對於兒時記憶的失落讓我對於政府的做法感到不能苟同,可笑的是,馬市長還曾說士東市場是最好的市場,我真想知道馬市場評斷市場的標準在哪?而他又真正逛過幾次市場?把我對傳統市場的幻想擺在一邊不說,我們應該真正貼近那些共同創造傳統市場的人的需求,不論是經營者、消費者還是鄰近的居民,都應該是被列入考慮的範圍,本文的出發點在於理解與解釋"什麼是傳統市場?",進而了解什麼樣的傳統市場才是真正符合社會需求,期待營造一個更加有效率的空間。
要定義傳統市場的概念是困難的,首先從行動與結構分別考慮,涉及經濟面與社會面的範疇,傳統市場既是經濟場域也是社交場所,將市場鑲嵌於社會生活中才能掌握傳統市場有別於量販店的特質。對個別行動者而言,傳統市場既有秩序又有許多自由的空間,因此行動者在其中有更多特殊的作為,所以傳統市場經常有溢出其管理者預期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從結構而言,傳統市場在整體的經濟圖像和社會圖像都扮演了非正式的角色,傳統市場的產品從大批發到小家庭零售都有,而主雇之間的忠誠關係更有多樣化的健立方式,不只是利益吸引,還有私人關係的建立,因而傳統市場有超出量販店更多豐富的文化元素,筆者嘗試從更多思考範疇來回答傳統市場是什麼的問題。
受到韋伯理論的啟發,我們可以從傳統市場各個行動者中建構消費者的理念型,透過行動者的特質來思考傳統市場秩序的形成以及特殊文化精神為何的問題,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傳統市場的定義,進而建構一個傳統市場的規範性概念。於是我們必須要問:誰是傳統市場精神的擔綱者?管理者、攤販和顧客誰是主要的支配者?又或者沒有支配者只有一種"人情味",也就是相互性。
傳統市場的意義?
傳統市場作為資本主義市場制下的例外,因而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意涵,此外,傳統市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目前又面臨傳統市場衰落以及積極改變的轉折點,因而深入理解傳統市場有其必要,這也成為筆者做研究的重要使命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