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Memo: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博物館的誕生真的如Bennett所說,是政府單向的刻意建構嗎?難道沒有更無目的的起源,例如<<在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中收錄的一篇短篇小說<看不見的珍藏>,那位失明的老人收藏了所有名畫之後,一生的心願就是希望能預到一位有相同鑑賞力的知音,而當他遇到之後他願意將一部分的收藏轉讓給他,這就是身為一位私人收藏家的心願,而這可能就會促成博物館的產生,不過這並不能作為Bennett的反駁例子,因為他在書的前言就說應該將公共博物館與一般私人空間區分開來,換言之,政府所設立的公共博物館有其特殊的目的性,這才是他研究的對象,但這還是會讓我無法完全接受Bennett這麼功利性的想法,但也不否認他的觀點有其貢獻。
反思自身所處的社會,台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在哪?而目前博物館的使用狀況又是如何?我看了台北市文化局網站,並無相關統計資料,但卻找到了新竹市文化施政的統計,而作為日後研究的參考。

相關資料

新竹市市政統計專題
內容摘要:
談到新竹市的文化施政狀況,關於藝文活動參與人次的統計,其中有關博物館參觀人次統計與本課程最為相關,因而直接節錄出來:
新竹市擁有4 座博物館,分別為電影博物館、玻璃工藝博物館、消防
博物館及眷村博物館,均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及休閒的功能,95
年電影博物館入館參觀88,042 人次,玻璃工藝博物館入館參觀248,921 人
次,消防博物館入館參觀8,663 人次,眷村博物館入館參觀73,310 人次,合
計達364,026 人次,平均每週7,000 人次入館參觀,不僅為市民文化休閒的
好去處,更成為新竹市特有的觀光景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