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學術與生命:知識分子、反身性、與在地(place-based)想像的可能性
筆記
在閱讀Dirlik這篇文章有很大的閱讀困難,一方面是筆者習慣用很長的英文句子寫作而難以閱讀,另一方面,這本身是理論的文章,對於筆者的對話對象也沒有背景知識,因此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礙,但還是嘗試摘要出Dirlik的論點。Dirlik提出與地方(place-based)的概念是為了回應當代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討論中忽略的問題,強調地方(place)可以作為一個批判性的觀點。Dirlik以文化霸權作為理論基礎,認為全球化的過程中其實是第一世界對於其他地方的權力支配,因而必須重新思考權力在全球化與在地化過程中的狀況,而Dirlik提出的地方概念包括三點:1地方包含獨特的社會關係2必須加入社會範疇思考地方,因為地方內部也可能被民族國家權力滲透而隱藏著不平等與壓迫3必須從文化觀點思考地方,特別注重知識生產的面向。必須同時考慮到這些面向才能對抗全球化發展下的霸權而重新對地方建構新的脈絡關係。
同樣的,《群學爭鳴》的結論也提到一個觀點「立足在地,放眼世界」,主張在地的也是國際的,這跟Dirlik的觀點相同。Dirlik認為地方不能脫離全球化的脈絡,而沒有地方的世界也是不可想像的,透過網絡關係而將地方與全球連結,特別表現在市場交換關係中,然而,Dirlik注意到的矛盾問題是,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是個不對等的過程,全球在地化伴隨著第一世界的支配,使得第三世界國家的地方成為邊陲,地方全球化的趨勢成為相對弱勢,因而這也成為身處非第一世界國家的知識份子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在地化成為迫切的問題。
如Dirlik所說,要解決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矛盾關係從理論解決是沒有出路的,而必須從實際案例中落實與在地(place-based)想像,而本週以楊宏任的研究為例。這篇研究的主旨在於強調一個特有產品的出現不只是技術的提升而已,背後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技術以及社會條件,除此之外,作者還留下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創造這些重大發明的師傅是從何處來的呢?由這樣的研究可以產生一個在地模型,假如能擴大生產就是往全球化發展的傾向,這也與本週強調的在地化就是國際化的精神相符。這讓我聯想到韋伯的卡里斯瑪如何創造新秩序的理論,在地模型就好比一個卡里斯瑪先驅,透過進一步的擴張與發展就能帶來新秩序的形成,這個過程就是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從這個角度思考,一方面能提升本土研究的價值,另一方面透過對在地深入的思考則助於對現有秩序提出批判性觀點,因而提倡地方的觀點有其深刻的重要性。
Glossary
place-based
place-boundry
space
spatiality
global
local
glocal
技術社會學
師傅精神
參考文獻
Arif Kirlik,"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R. Prazniak & A Kirlik eds.,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PP. 15-42.
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導論&結論。
楊宏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連物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二期,頁1-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