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摘要: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部第二卷
作者:(英)班揚著
譯者:趙沛林,陳亞珂譯編者:[英]約翰‧班揚[JohnBunyan]著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01日
這個在牢房裡寫作的補鍋匠,博得了信仰界的喝采,在怎麼洗練的文筆也無法企及她那天真的情感,無邪地再現根本上純屬個人問題、唯一己的救贖焦慮的清教徒心情...
第二券 入世禁慾的宗教基礎
第一卷的主旨在於強調資本主義精神與基督新教倫理具有選擇性親和,而這在上一卷中已論證過兩者的關係,第二卷的主旨則是進一步要指出上卷所說的基督新教的特殊性,也就是,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的實踐之間產生了某種心理動力,而這種心理動力又為生活樣式指引了一個方向,並讓個人固守這樣的方向(P104)。在本研究中,韋伯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透過”理念型”的方式來達到論證的目的。
韋伯指出禁慾 的基督新教有四個擔綱者,由於喀爾文造成的影響最大,因而從喀爾文談起。首先要論證的是,造成喀爾文教徒有別於天主教徒具有獨特倫理生活樣式是來自其嚴格的宗教教義 ,也就是上帝預選說。首先,上帝預選說在路德派與喀爾文派中得到不同的歷史地位,在喀爾文派中明顯提高,其次,熱情的信徒對宗教救贖的追求與一種確固的感受連結在一起,感覺只是一種客觀力量的作用,不能歸功於自己的價值,因而造成個人內在空前的孤獨感,必須謹記喀爾文教徒與神最深刻的交會管道並非透過制度、團體與教會,而是在孤獨之心的幽微之處。(P112註解24)最後,喀爾文教徒與天主教徒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拒絕讓一切能發揮救贖作用的心理乘虛而入,沒有教會聖禮救贖,也沒有巫術性的救贖,因此帶來宗教史上偉大的過程,韋伯稱為除魅(Entzauberung)。簡言之,喀爾文這種專一信賴神的最極端型態導致了理性的生活樣式與獨特的人生觀。
在論證了宗教信仰造成了理性化的生活樣式之後,接著要指出其他教派不具有喀爾文派教徒的獨特資質的原因,因而要比較喀爾文教派的宗教信仰與其他教派的差異,分別是與虔敬派與天主教派比較。喀爾文與虔敬派的差別在於,喀爾文教徒從來不會質疑自己是否為上帝的選民,相反地,確認自己是否為恩寵狀態的問題則在虔敬派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喀爾文教徒會發展出更加理性的生活樣式。與天主教派比較,天主教不認為人是絕對依照一貫動機形式並作價值判斷的統一體,因而允許人懺悔告解,所以結果是造成"無系統"的生活樣式,簡言之,無論是虔信派或天主教派都沒有喀爾文教派的信仰來得徹底,因而也沒有喀爾文教徒那種永恆孤寂的心理狀態和一套首尾一貫方法的生活樣式。
然而,在韋伯歷史的考察中,禁慾性格並非改革派獨有,天主教也具有禁慾主義的基礎,唯一不同的是,喀爾文教派的禁慾是入世的,這使得喀爾文教派對於世俗職業生活有積極的發展。此種禁慾的生活樣式需要一套規範,對喀爾文而言,除了來自舊約聖經,來包括特殊的審視生活的方式,由此產生講求方法的理性化禁慾生活樣式。
韋伯透過分析喀爾文教派來建構理性化生活的理念型,旨在指出德國生活理性化程度較低的因素,也就是德國虔敬派無法形成首尾一貫的生活樣式在於欠缺某些要素。韋伯認為各教派的分離點在於對稱義思想的看法不同,從韋伯對法蘭克、史賓納、欽岑朵夫的批評來看,德國的虔敬派較注重現下的內在感情,因而稱作感情性的虔敬派,而這無異於形成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儘管從感情性的虔敬派到清教聖徒的宗教樣式之間只是如光譜般的些微差別,但喀爾文派似乎與市民—資本主義的企業家性格有更多的親和性,韋伯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德國無法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在於不具有此種資本主義精神的宗教基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