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Memo: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一年後再讀韋伯的經典<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覺得又看得更深入更有收穫了,另一個收穫則來自對照自己一年前的摘要,果然自己是有進步的,一年前我究竟是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讀懂了韋伯呢?突然間,我似乎又發現了讀書的樂趣,也覺得自己的努力還是會有收穫的,大師就是大師,沒想到大師一年前還是對於程度尚淺的有所保留阿!

資本主義的起源及運作邏輯是許多社會學者好奇的問題,韋伯從天主教文獻中爭論的議題發現資本主義起源的線索。當時爭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基督新教徒在資本擁有與經濟地位上具有優勢呢?韋伯由此注意到宗教信仰與資本主義的關聯,然而,從宗教的角度切入卻是個很難說服人的觀點,於是韋伯必須推翻現有解釋來強調宗教信仰對於資本主義形成的重大意義。首先,一般而言,認為資本與教育條件是造成經濟優勢的必要條件,因此,韋伯論證了宗教信仰會影響教育學門的選擇,而學科又影響職業選擇,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不同宗教信仰對於教育學門與職業類別有不同的選擇,其次,過去研究指出,政治對經濟有排擠效果,也就是政治地位低者會轉向經濟領域發展尋求成就感,然而,基督教派中,無論是支配或被支配階層都對經濟感興趣,因此,政治地位高低並不能成為解釋因素,簡言之,現有解釋都不能解釋基督新教派為何在經濟地位上具有優勢。韋伯一方面批判現有解釋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將問題意識導向宗教信仰才是關鍵,於是界定了問題,也就是宗教信仰的內在特性才是資本主義形成的關鍵,因此,全書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哪些宗教信仰特徵在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從韋伯問題意識的形成過程來看,我們也可依循相同的路徑找到重要的研究問題。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文化現象,從社會變遷的歷史中找出過去與現在有落差的現象,或是一般人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並不理所當然的觀念,其次,界定的議題後,必須整理出大家好奇的問題是什麼?誰在討論這些問題?最後,整理現有解釋之後提出批判並產生自己的觀點。完成這三個步驟之後,就能借定研究課題,進入研究方法的設定與論證。

韋伯在第一部第一卷問題,分三節界定問題意識。第一節,"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是提出問題與假設,說明了基督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精神的意義,第二節,"資本主義精神"是定義研究議題與研究對象,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韋伯除了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方法論的觀點,因為任何的定義都與研究觀點有關,所以韋伯對於方法論的說明是不可忽略的部分。第三節,路德教派的天職觀:研究課題,則是進一步限縮研究對象,韋伯透過字源學的考察來界定研究課題,最後將問題限縮到第二卷要論證的"禁慾新教的職業倫理",目標是要論證宗教信仰與資本主義精神確實存在因果關聯,這樣整個研究就成功回答了問題。

就方法論上,仍需要參考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有助於研究任何文化議題,例如台客文化的形成。就論證上,可再參考<世界諸宗教>以及<中間考察>,才能更掌握資本主義的內涵與理性化做為整體發展過程的內涵。

問題:韋伯在論證過程中會補充方法論的立場,尤其在"資本主義精神"這一節強調的最多,設想我們做研究時,何時應該對方法論立場做說明,哪些研究環節會涉及方法論上的考慮?(譬如:研究對象、概念與現象的關係...)

下週報告內容:

第二卷的論證
第二卷與其他相關文章的關聯,包括<第二部基督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世界諸宗教>、<中間考察>
韋伯這本書的影響與相關討論(被介紹的過程、二手詮釋與期刊論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