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課堂筆記:社會學方法論第三週-問題意識

本周我還是沒有讀完所有reading,而且上課精神狀況很差,但是還是記了一些東西。

老師這週上課重點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示範如何精讀英文原著,第二部分是重點整理本週課程內容。

精讀技巧:
1.用手指引導一行一行的讀,遇到不懂的單字先慢點查,直到讀不下去後才查單字。研究生訓練的目標是一小時讀十頁英文
2.確認重要概念都懂,嘗試翻成中文就能確定自己懂了
3.今天問到的幾個單字technology、technique、skill、craft有何不同
(P11)in its own right:If someone has a position in their own right, they have earned it or obtained it by themselves and not because of anyone else(不受他人影響而能贏得自身)

本週課程內容:
The Craft of Inquiry
主旨:作者認為探問的技藝就是要連結理論與證據,而完成一個對於研究問題完整的回答,其中,古典三大家就是最好的"正典"(canon)

working vocabulary:
problem(P24):問題可能來自個人經驗(動機、興趣和生命史)也可能來自學科訓練,或是社會的問題
research questions(P25):研究問題會形塑整個研究的進行,並且始模糊的問題變得可研究可操作化,研究問題會指向理論架構和經驗證據。(我想意思就是,一個問題產生之後,必須用論證來回答問題,並且也要有所根據來證明論證是對的)
action agenda(P25):研究開始前必須擬好行動計劃,讓研究能夠順利進行,而不會受到其他旁枝末節的事干擾。例如:研究環保議題,環保人士可能會要求你去做義工
exorcism(P27):一個主題可能有很多研究問題,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包山包海全部都做,那麼就必須決擇哪個問題才是最核心,且最先要被處理的。例如:瓦斯車,為什麼這麼好的技術無法大大推展?以此為主軸下還能衍伸出鄰避效應的問題(支持蓋垃圾場,但是不要蓋在我家),還有其他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還是要抓緊主軸,才不會失焦。

(上課心得)

總體而言,老師對於這本書真的讚譽有加,而且也充滿熱情的跟我們講解內容,但是我卻對這樣的著作沒什麼感覺,唯一有認真讀的是作者定義第一層焦慮和第二階焦慮的部分,不過我覺得我似乎也沒有那些問題了,因為我已經把自己變成一個非常理性的人,我已經完全與焦慮和平相處,也非常熟悉自己的焦慮,於是也不算是什麼問題了,這種境界應該不是普通人辦的到的吧!

不過一直走在穩定軌道上的我偶而也是會厭倦,還是想活的跟正常人一樣多一點休閒,我心底願望不過就是希望永遠跟一群人開心的在一起,但是那種幸福要維持確不是簡單的事,如果不多點努力,那樣幸福的生活很快就會消失,所以在我還沒有能力獲得那樣的權利之時,我就得拼命唸書充實自己,直到有一天可以獨立自主才能稍微放鬆一些,既然是學生,就該盡學生的本分,只是這個本分在哪呢?
現在我對於這類方法論的書沒有感覺,應該是因為我現在一心一意想把理論能力增強,還有增加英文閱讀能力,田野的事和論文的事就先擺在一邊吧!否則只會讓我感覺到自己的無力,目標是會消磨人的精力的,我已經玩完全全能體會這句話,總之,今天沒感覺,不代表明天沒感覺,我想我可以重新出發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