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信仰是經濟現象的原因or結果?
第一章的提問:為何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特別地贊成教會中改革?此處是要問為何經濟發達的地方容意支持宗教改革,而且他們要求改革的原因還是因為宗教教義不夠嚴格,不夠禁慾,這是個奇怪了現象。
2.這本書的重要性?
--從文化的觀點切入
--因為文化的面向太廣,韋伯在此是強調"理念"的重要性
--重視個人心理狀態對整體社會秩序變革的影響
--反駁資本主義是起源於營利慾,而是具有特殊"倫理"特質的精神。這本書的初版年代是1905年,當時是美國芝加哥資本主義最發達的時代,韋伯見到當時英美經濟的蓬勃發展,再對照德國疲弱的經濟狀況,因此希望德國人能接受資本主義而增強競爭力。(德國多數是天主教)
3.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
(參考遠流出版,P64-70)
實用-理性的生活方式,企業家精神,有嚴格市民觀點且有原則的人
禁止享樂,勞動本身是目的,而非為了營利
4.韋伯為何被稱為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
韋伯強調內在心理狀態是造成社會秩序變革的原因,而且理性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動力是對宗教救贖的熱情,這本身就形成一種弔詭,簡言之,是心態變革導致秩序變革。
(我認為可以在跟文明的進程一起討論,心態結構與社會結構相呼應)
5.比較韋伯與馬克思解釋資本主義起源的差異?
Weber走正面的分析路徑,強調資本主義精神是一個有正當性的倫理精神,而非營利欲所趨使,此外,韋伯重視個人內心狀態對外在世界秩序的影響,所以稱為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
馬克思則從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分工與生產力產生矛盾,是從結構矛盾導向制度變革,而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勞動剝削,不同於韋伯所說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6.比較韋伯與涂爾幹對宗教的分析?
涂爾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從區分巫術與宗教的差別開始,主題是圖騰信仰與信仰儀式,主旨是論證宗教就是社會,宗教就是知識構成的起源。
韋伯同樣談巫術與宗教的分別,但韋伯重視的是宗教與理性化的關係,認為理性化的動力是來自宗教信仰,並且重視信仰(理念)對於社會變遷的作用力。
對涂爾幹和韋伯而言,宗教都是道德權威的來源(我認為這是個值得細究的觀點)
--方法論:
涂爾幹是方法論上的集體主義
涂爾幹的方法是實證主義式,韋伯則是詮釋學立場(參考鄒川雄的文章)
7.前言提及西方有一種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自由勞動的理性-資本主義組織,所謂得自由勞動是指什麼?
鄒川雄認為是指資本主義企業,老師則對自由勞動與韋伯的論證之間的關係感到疑惑。
8.韋伯對因果關聯的定義是什麼?
因果關聯有解釋力,但不一定有預測力
與下週有關的問題:
1.不是教會而是教派做為理念的擔綱者而推動新秩序的產生。陳老師則認為韋伯不同於社會學式的解釋方式,強調理念的作用,而非組織層次的解釋,我對老師的看法有所質疑,下週應針對教派與教會的部分多做摘要。
2. 同學認為韋伯無法證明"認真工作會帶來資本累積,進而產生資本主義",有人同意有人反對,韋伯如何論證呢?(論證:天職說、禁慾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聯)
我認為韋伯的問題意識是資本主義的起源,而非"資本累積的起源",我認為不該把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拉進來談,韋伯有自身獨特的定義。
上課時間更動:
5/6 10:00-13:00 <<第二性>>
5/12 原時段
教室C 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