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摘要:社會學的想像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社會學的想像
作者:Mills, C. Wright
出版社:Oxford Univ Pr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13日
此封面為Mills第三任妻子所設計,他妻子本身是個藝術家
大綱(摘自導讀)
第一章開宗明義指出社會學的前景,第二章到第五章是"破"的功夫-破鉅型理論、破抽象經驗論、破工業人際關係學派、破學閥及學商掛勾,最後才一步一腳印引出"立"的方向:要從特人煩惱看出社會議題、要結合小我生命和大我生命以社會結構來思考問題、要避免傳統學科的僵化界限而以問題為中心、要將人類的理性和自由常存己心,要勇敢的說出和站穩自己的立場。附錄部分則是以自己的研究經驗來引導"菜鳥",如何具體地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做出有意義的社會學研究。(P13)
第一章 前景(Promise)
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掌握歷史和傳記,以及兩者在社會中的關聯性,這是社會學想像的任務與前景。(P35)煩惱(troble)經常源自那些超出個人能力所及的野心與恐懼而造成套牢的感覺,少有人會對此感覺採取社會變遷或制度矛盾的解釋,事實上,個人的生命已經深深的被歷史情勢所影響,而社會學的想象則是是要提倡這種連結個人與集體的心智能力,幫助人們洞悉世界並重新對自身處境有不同的理解與定位。
社會分析大師會提出的三類問題:
(1) 這個獨特的社會整體的結構為何?由哪一些基本的成分組成?又是如何相互串連在一起?又,這個結構和其他社會秩序有何差別?在這個社會裡,任一特徵對於社會的延續和社會變遷有何意義?
(2) 這個社會站在人類歷史中的哪個位置上?變遷機制是什麼?對人類全體的發展來說,它有何地位與意義?我們所檢驗的任一特質,如何與這個社會所經過的歷史階段相互影響?這個歷史階段—它的基本特徵又是什麼?他跟其他歷史階段有何差異?它創造歷史的獨特方式是什麼?
(3) 在這個階段與社會中,佔有優勢的是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哪一類的人當道?依照什麼方式,它們被淘汰、解放或受壓迫,而成為感性的人或遲鈍的人?在這個階段與社會裡,我們所觀察到的行為與個性,顯現出哪一種「人性」?又,我們所檢驗的每一個社會特質,對於「人性」有何意義?
(※社會分析基本著作的基本精神就是要連結理論和方法,我認為這三個問題有助於理解社會分析的課程目的,應作為課前閱讀。)
藉由社會學想像的導引,人們現在希望能夠掌握世界的動向,並且理解他們所遭遇的事情,雖然在社會當中,它們只是傳記與歷史交錯的瞬間而已。大半由於深深地領悟到社會的相對性與歷史造局的力量,在當代人的自我意識中,他縱然不是一個永遠的陌生人,也是個局外人,在這種自我意識中,社會學想像是最豐饒的一種,原先,有些人的心智只探及有限的經驗軌跡,然而,在運用社會學想象之後,他們往往感覺到,宛如在一間曾經如此熟悉的屋子裡頭驚醒。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他們體驗到價值觀的重整:總而言之,透過他們的反省與感受力,他們了解到社會科學的文化意義。(P37)
2
煩惱(trouble)發生在個人的性格中,以及他與個人直接相關的範圍內。煩惱所關係到的,乃是個人的自我,以及他身歷其境、親身體會到的以限社會生活。煩惱是私人的事情:一個人覺得他所珍惜的價值受到了威脅。議題(issues)所涉及的事情則超越了個人的局部環境與內心世界。議題所關係道的,乃是整體的歷史社會—由許多的個人情境組織而成—制度,以及不同情境交錯互滲—以形成社會與歷史生活的大結構—的方式。議題是公共事務:人們覺得某些大眾珍惜的價值受到了威脅。議題常牽涉制度安排上的危機,經常也會涉及馬克思主義者所稱的「矛盾」或「對立」(antagonisms)。
3
我們處於一個不安(註解一) 與漠然(註解二) 的時代,但尚未形成明析的現象讓理性和感性有插手的餘地。他們無法說出是什麼價值受到威脅,它們受到的是什麼威脅,簡言之,他們還不到可以做決定的地步,這些問題還不夠明確,不足以構成社會科學的問題。然而,接受理性、自由等傳統價值的人,不安就是個人煩惱,漠然本身就是議題,因此,不安與漠然正是我們時代的旗幟 。當今社會科學家首要的政治與學術任務,是要釐清當代不安感與漠然的要素,而社會科學逐漸成為我們這個文化時代的公分母,而社會學想像也成為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心智特質。在每一個智識階段裡,總有某種反省的風格會成為文化生活的公分母,而Mills相信,社會學想像正逐漸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公分母與旗幟。
-----------------------------------------------------
註解一 不安(uneasiness):不知珍惜什麼價值卻被覺威脅,這是不安,也是焦慮。
註解二 漠然(indifference):不知要珍惜什麼價值也不覺有威脅,若漠然延伸到一切的價值,就變成了冷感。
--------------------------------------------------------
本書目的,在於界定社會科學在我們時代中的文化使命。目前,在社會科學家之間,普遍對於它們所選擇研究的走向瀰漫著不安的感覺—知識與道德的不安。我希望增強這種不安感,找出一些不安的源頭,把這種不安轉化為明確的動力,促成社會科學前景的實現,破舊立新;簡言之,我想指出某些當前的任務,以及目前當務之急所可以利用的工具。(P50)
附錄、論學術藝師精神(craftsmanship)
對於自覺是古典傳統一部分的社會科學家個人而言,社會科學是一種技藝的實踐。(P259)在社會分析基本著作這門課中,謝國雄老師不斷重述此門課的精神,也就是要結合理論與方法論,而他的另一門田野實作課也落實了此精神,如同C. Wright Mills所說,謝國雄無疑地是這類觀點的信徒。至於清華社會學中要求每位老師回答的問題”生命與學術之間的關係”,也是Mills所提倡的觀點,也就是不會把研究與生活區分開來,Mills認為:
作為一個學者有得天獨厚的機會去安排一個可激勵良好工作習慣的生活方式,學術不僅是終生事業的選擇,也是生活的選擇;一個學術工作者,布論他是否認知到,在他努力工作並改善其技藝的同時,也形塑了他的自我;在他努力發揮自己的潛力,並把握任何時機時,它建構了一個以優秀工作者特質為核心的性格。(P260)
換言之,Mills認為必須在學術工作中活用生活經驗,持續檢驗並詮釋自身生命經驗。藝師精神(craftsmanship)是以自己為中心,你親身涉入你可能研究的每一項學術產品,因此,必須勤做筆記,包含私人經驗、專業活動、進行中的研究以及研究計劃。(P261)
以目前的情況而言,我也開始運用我的觀察與日常經驗。我不知道優秀的學術工作者必須具備哪些完整的社會條件,但身邊無疑地必須包括一群肯傾聽和交談的人—有時還必須是虛構的人物。在檢視一些關於作者的筆記時,我發現它們提供的陳述有三種:(1)從某些作者,你可以經由系統性地重述這個人的整體說法或特定觀點,而直接學習;(2)對某些作者,你提出接受或反駁的理由和論證;(3)其他的作者,可以啟發你自己的鋪陳引申與不同專案。在這裡,你要抓住一個論點,然後問:我們要如何使它成為可測試的,以及我要如何才能測試它?正是在處理這些現有觀念時,你自覺到自己延續了前人的研究。
Mills提供幾個特定的方式可以激發社會學想像:
(1)在具體的層次上,重新整理檔案。
(2)對定義各種問題的字詞懷抱著遊戲的態度,這往往會寫放你的想像力。
(3)你所遇到許多的一般性觀念,在你思考時,就會將它們歸為各種不同的類型,展新的分類往往是豐富的發展之始。要有更好的分類,你必須發展出交叉分類的習慣。交叉分類之於研究中的社會學家,正如同巨型圖解之於法學家。在許多方面,交叉分類就是社會學想像的文法。
(4)藉著考慮極端的狀況—有時候你會獲得最佳的洞察力思考你直接關心的事物的反面。在你研究過對比得客體後,你會比較了解他們,然後你可以找出各種面向,並從中加以比較。檢義的做法是先建構「對極類型」(polar types),及各面向的對立兩極。一個辦法就是採取各種不同的觀點:以對話體書寫往往很有助益。
(5)在做交叉分類時,為求單純,第一個工作是回答是或不是,這點推動你去思考極端的對立。質化分析的目的則是要你知道類型的適用範圍。故意顛倒自己得比例感有時候可以釋放想像力。
(6)以比較的方式掌握素材是很有助益的。
(7)最後一點是關於如何完成一本書,而非如何釋放想像力。有關主旨(theme)與論題(topic)的區分。論題是一種主題,考慮如何安排所有論題的次序時,就必須進入主旨的領域。主旨乃是一種觀念,通常識針對某種大趨勢、主要概念或關鍵區分。你必須有系統地對這些主旨與全部論題之間交叉分類,要問:論題如何受到各個主旨所影響?接著問:各論題對各主旨是否有意義?如果有,是什麼意義?
(※以韋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例,論題就是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分別在<問題>的第一、第二節中處理,而主旨則是宗教信仰的內在特性在資本主義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重大影響。於是,接下來所談的<路德天職觀>、<入世禁慾的宗教基礎>和<禁慾和資本主義>等論題,都必須放在主旨的脈絡下理解。)
Mills談到關於書寫風格的問題。寫作除了是為了贏得讀者注意,更是為了要贏得可讀地位。(※用現在部落格為例,就是要增加瀏覽人次。)然而,學院往往使用各種艱澀的術語來隔絕一般讀者,對Mills而言,這不過是一種要凸顯社會地位的心態作祟,假如要破解學院的文體,首先得破解學院的身段,必須用心去回答三個問題:(1)我的題材究竟有多艱深與複雜?(2)當我寫作時,我要求自己是什麼地位身分?(3)我為誰而寫?(P288)
社會科學家作為一個作家大略有四種可能性。如果他以一個聲音自居,並假設它正在對我所指出的這種聽眾發言,則他會試著寫出易讀的文體。如果他說話而無意識到聽眾,則可能淪為不知所云的囈語。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聲音,也找不到任何聽眾,全然是為了沒人收藏的紀錄而說話,則我猜,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真是一台標準化文體的製造機:空蕩大廳中的無主聲音。(P290)
最後一點是有關寫作與思考之間的交互作用。Mills區分成兩種,分別是「發現的脈絡」(the context of discovery)和「呈現的脈絡」(the context of presentation),若以前者書寫,則只會有少數人理解你,此外,此種論述將非常主觀,因而比須採取後者,首先將自己的思考呈現給自己,其次才呈現給其他人,成限的過程中往往會進行修正,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發現脈絡,更具有社交上得客觀性,不過Mills再次聲明,必須在兩個脈絡間游走出入,而當你游走出入時,最好要知道你下一步的方向。(P291)
思考是一種追求秩序的奮鬥,同時也追求充分的理解。你不應太快停止思考—否則你會遺漏你所應該知道的;你不能放任自己一直思考下去,否則你會爆炸。我想,正是這個兩難,使得反省,特別是那些罕見的成功反省,成為人類能力所及的最狂熱努力。
Mills所給的箴言和警句來總結上述所言:
(1)做個好藝師:不要墨守任何僵化的程序。讓你的心智獨立地面對人與社會問題。
(2)避免染上拜占庭式的概念拆組怪僻,以及廢話連篇的習性。切誤以不知所云作為逃避批判社會的手段以及被讀者批判的手段。
(3)製造你認為作品所必需的超歷史建構,也深掘次歷史的瑣事。(※抽象化的能力)但切莫寫了超過三頁而心中仍無任何具體例證。
(4)不要言就一個接著一個的小情境;是研究的社會結構來選擇並組織了諸多情境。
(5)認清目標,乃是充分地並比較地去理解世界史中曾有與現有的社會結構。
(6)永遠睜大眼睛注意人的形象—總稱的人性觀—這是你的作品中所假設和隱含的;以及歷史的形象—你認為歷史是如何被創造的。
(7)不要把人理解為一個孤離碎片,或一個自給自足的可理解場域或系統。
(8)不要放任官方所擬定的公共議題以及私人所感受的煩惱去決定你要研究什麼問題。要知道,要適當地建構社會科學的問題,必須包括個人煩惱和公共議題、傳記和歷史,以及期間複雜的關係。正是在那個領域內,個人得以生活,社會得以構成,唯有在那個領域之內,社會學想像才有機會去改善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生活的品質。(P29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