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1


下列圖片位於:www.flickr.com/photos/artenzie/2627595425/

James Silk Buckingham











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 History, politics
Part I History and theory
1 The formation of the museum

前言摘要:
博物館誕生的原因?一般人都認為只是為了展示歷史物品或收藏品,但Tony Bennett考察了博物館歷史後有不同的看法,他首先以Buckingham1849年的建議書鋪陳他的立場,簡單來說,Bennett認為博物館誕生的原因是為了政府治理的目的,而文化是治理的手段,也就是一種新的權力運作形式的誕生。

主旨:博物館是政府治理的新權力運作形式

正文摘要:
1 文化與政府的關係有轉變:(P19)
18-19世紀初:文化作為政府的客體,需要加以改造與調整
19-19世紀末:文化成為政府治理的手段,文化擔負起使人口文明化的任務。
對於Buckingham和其他建義者而言,文化能影響人的內在轉變,具有使個人自我調節行為的能力,上層文化做為一種資源可應用於改善社會行為。Goode稱博物館為”冷靜的改革者”(passionless reformers)。

2 博物館並非唯一的文化治理機構,還伴隨的其他新文化技術的出現,以Foucault的理論為概念架構,簡言之,政府的目的是要產生一種更有效率的文化權力,稱為文化的治理化(governmentalization of culture)。(P21-24)用Foucault對於權力的觀點來說明文化技術的轉變,過去權力的概念仍是juridico-discursive 的形式,18th和19th早期權力轉向Foucault稱之為規訓(disciplinary)和治理(governmental)權力的形式。
-治理性的權力概念不是單一的運作形式:治理是”治理物”(治理事與物的複合體),物本身有自身的內在理性,因而衍伸出多樣化的治理技術。
-治理權力有不同的效率(effectivity):不透過法律等強制手段,而是透過精細的計算和策略鑲嵌在特定治理技術的計劃中,目標是將行為導向特定方向。在此意義下,文化成為治理手段,使人會自我管理。
-文化技術和懲罰權力有很多相似處(博物館和圖書館):新的懲罰形式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權力形式,透過建築使他們的行為能自動被操控,如同Buckingham的建議。
-新的文化技術:過去的權力形式是展現在民眾面前,而現在則提供一個公共場所(populace),更加主動和區分各種角色。

3 關於博物館有三個議題:
A博物館做為一個社會空間,同時必須與那些早期私人性、有限制性和社會排除的社交空間相區隔:博物館作為一種透過社會身體改造行為的操縱空間。
B博物館是一個再現(representation)的空間:博物館不只是要引起驚奇,而是透過博物館再現下對文化作品的安排與設置增加文化菁英的知識。
C第三個議題是關注博物館的參觀者:觀察參觀者的身體和自我調整公共行為。

Museums and The Public Sphere

主旨:博物館的社會空間再組織與博物館在布爾橋亞公共領域形式中的角色相關,這個制度與這領域相契合,展示功能部分地與高級文化 形式和實踐分離(detach),並且與新的社會政治目的結合,從公共領域興起的角度看博物館的變遷有助於產生一種後繼的觀點,也就是根據治理性的邏輯再組織文化領域。(從Habermas對公共領域的觀點談起)(P25)

論証1:文化領域內權力形式從juridico-discursive轉變為是一種治理技術(governmental)

1公共領域興起有助於鬆綁傳統對文化領域的觀點
-政治社會制度性的改變導致各種文學、辯論和批判出現,也包含新的文化市場出現,這有助公共領域形成,Habermas認為這種發展要歸因於文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後來則有人對文化與藝術產生批判, 這同樣能恢復文化的批判功能,Habermas認為技術、文化市場與批判有助於鬆綁傳統的限制,同樣的條件下,將高級文化形式從juridico-discursive鬆綁出來,也有助於他們將文化視為對治理是有用的。

2布爾橋亞公共領域內的文化社會佈署產生轉變,使文化領域的權力形式從juridico-discursive轉變為被視為一種治理技術(governmental)
-從歷史觀點看博物館的變遷,博物館轉而傾向於具有區隔性與排他性,這種轉變與公共領域的早期發展相關,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展示談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展示仍非為了治理(P26)
-博物館的排他性特徵與公共領域相似,新舊型式的博物館皆具有社會性限制:Habermase關心公共領域中的言說處境(speech situation),但Stallybreass and White認為只注意論述規範的面向不足以了解公共領域的特徵,還要注意公共領域內與行為相關的那些規定,也就是公共領域是一個注重禮貌的空間,換言之,作為一個有禮貌與理性論述的公共領域建構需要建構一個負面對照的他者領域,作為與公共領域的區隔。(P27)
-19世紀中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的再概念化是對早期文化策略的重新評價,也就是將博物館視為一種涉及整體人口的治理機構:早期是為了使布爾橋亞公共領域與大眾區隔,但新的博物館概念則具開放性,要使所有人學會中產階級的行為,促進大眾文明化,然而,博物館事實上是兩種傾向組成,同時是一個普同化(homogenize)機制又是一個影響中產階級的一個新社會空間的建構。(P28)

論證2:博物館的社會空間也有性別面向

1 女性氣質被同化的現象為後來作為人口管理的場所做準備,在公共領域中女性的角色也是如此
2 後來,博物館首先讓男女平等,而與那些只為男性服務的咖啡館、學術會和文學會有所分別
3 百貨公司提供了一個單為女性服務的公共空間
4 必須重新考慮公共博物館空間組成中的性別角色,因為在行為改造中包含了跨階級和跨性別的關係,其中最有趣的發展就是以工人階級女人作為中介傳遞中產階級文化去改變完強的工人階級男人
5百貨公司也有助於強調博物館的目的與實踐,博物館與百貨公司具有相似性,但這非常有性別化傾向,因為百貨公司店員通常是女性,消費者也是,而Susan Porter Benson檢驗了性別和權力之間在百貨公司中的關係,發現階級和性別在扮演店員和消費者時有很複雜的辯證關係,如同博物館,百貨公司既要為中產階級女性保留排他性和特權,又要為了經濟利益而達到廣泛的公共性,作為一種影響大眾品味、價值和行為的手段。
6 為了平衡競爭需求而需要對店員的身體和人有非常細微的調整
7 19世紀中葉英國,博物館的文明化計畫主要對象是工人階級男性
- 工人階級男性的妻子是文化提倡者
- 女性會透過舉止表現出文明化影響
- 早期公共圖書館行為的討論中,顯示了女性如何經常被認為比男人更適合圖書館工作是擁有軟化氛圍的能力,這種文化被要求能呈現文化改造的勞工,但是在不同文化機構中女性的位置有所不同,博物館就沒有女性員工有,但圖書館有;博物館中的權威仍是男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