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摘要: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部第一卷問題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初版,台北市:遠流,2007。

第一部第一卷問題
問題的產生來自天主教的文獻中大量討論基督新教徒為何在資本擁有與領導地位上具有相對優勢,韋伯從幾個方面提出問題。首先,韋伯根據教育統計資料初步的推論是,家庭宗教氣氛影響教育選擇,而教育精神特性又影響了職業選擇,這解釋了為何最後天主教徒較少從事資本主義營利活動,但無法解釋為何基督教與天主教有這樣選擇上的差異。其次,從政治地位解釋,一般而言,政治地位低者會傾向經濟發展,然而,基督新教徒無論是支配或被支配階層都表現出經濟理性主義的傾向,而天主教都沒有這種傾向,因此,韋伯認為宗教信仰影響生活態度才是關鍵的因素,而不能從政治情況解釋。在此推論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釐清不同宗教信仰內部真正的信仰特色以及作用,韋伯推翻了當代對於天主教與基督教”所謂的”對超塵出世與俗世享樂的態度,韋伯反而認為天主教出世的生活樣式與基督教入世的生活樣式有內在親合性,提出的證據是喀爾文派的特殊性,也就是,喀爾文派表現出資本主義企業精神與虔信的理性生活樣式的結合,其中也與迫害年代裡,喀爾文派被迫流放而造成了與傳統生活割裂有關。總而言之,韋伯認為必須從宗教信仰的內在特性切入,才能解釋教派在社會階層中不成比例分布的因果關係。

既然確認了宗教信仰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因果關聯,接下來就界定資本主義精神的概念。對韋伯而言,資本主義精神是一個歷史實體,是從研究過程中不斷搓揉出的整體性概念,因此,一開始就對資本主義精神做出詳盡的定義並非方法上的重點。首先,韋伯指出資本主義精神必須在文化意義下談,資本主義精神是一種風格(Ethos),此種風格指的是帶有倫理色彩的生活樣式準則的性格,而此風格的擔綱者就是資本主義企業家和勞動者。其次,韋伯要批判一切對資本主義精神錯誤的解釋,韋伯強調真正的資本主義精神並非營利慾驅使,也非投機冒險的自由營利,而是一種與傳統主義一樣獲得肯定與正當化的倫理,而此種倫理帶來的"心態"則在資本主義企業中找到適合的形式,而企業家也以此種心態為發展動力。最後,必須回顧經濟發展的變遷過程,韋伯回溯到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體制,而將傳統主義視為資本主義精神發展的內在阻礙,韋伯觀察到傳統主義事實上是構成資本主義精神的全部基礎,而造成傳統主義改變的經濟變革因素就是此種"精神"的輸入,因此,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就是這種"精神"從何而來以及具有何種意義。韋伯初步歸納出天職觀與勞動獻身是造成理性生活樣式的原因,也就是勞動與倫理本身成為目的,然而,從利己主義來看此種天職觀卻是非理性的動機,因此,韋伯要處理的就是天職觀當中的那個非理性因素從何而來的問題,"天職觀"的起源成為韋伯接下來的研究課題。

韋伯首先做字源學的考察而發現到天職觀起源自路得教派的宗教改革,一方面,指出路得職業觀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指出其無益於孕育出資本主義精神的因素。路德宗教改革的重大成就在於賦予俗世職業生活以道德意義,然而,路德意義下的職業觀仍是消極的順從現有生活狀況,因此無益於擺脫傳統主義的束縛,於是要找到資本主義精神的起源則必須從其他教派著手。韋伯強調本文無意對任何宗教作價值判斷,研究的課題只在於找出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在何種程度上可歸因於宗教力量。

術語彙編
風格(Ethos):帶有倫理色彩的生活樣式準則的性格。

擔綱者(carrier):某種理念或生活樣式的承載者。

生活樣式(organization of life/life style):遵循一種倫理原則,有著同樣的想法或生活準則。(P126)

經濟理性主義:形成的條件包括理性的技術與理性的法律,以及實用—理性的生活樣式。

天職(calling):將世俗職業裡的義務履行,評價為個人的道德實踐所能達到的最高內容。(P8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