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的讀本不只是作為一個研究範本,更重要的是喚起我們內心的感觸。或許階級差異對我的日常生活而言是個陌生的問題,但那種感覺格格不入或者疏離的感覺卻是很熟悉的,無論是階級、性別或是年齡各種分類範疇都必然產生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分類,也會產生跨群體的一類,所以那種從一類轉變為另一類的經驗,因而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對我而言非常熟悉,也因此在讀這週的文章時,都能用這樣的心情嘗試去體會及揣測作者要描寫的那種因為階級而產生的矛盾心情。
透過敘述個人的心情故事來帶出社會議題,主旨在於將人們內心不愉快的感受與社會階級結構連結在一起,企圖讓那些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的問題重新張顯出來,Sennett主要的論點是階級矛盾是造成工人階級向上流動時產生不適應感受的原因,而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他們有獲得尊重與自由的需求。問題意識的產生來自1970年代最重要的辯論,就是工人階級為何無法成為革命力量,主流解釋認為,工人的生活條件逐漸富裕而融入中產階級的生活,因此削弱了革命力量,然而,Sennett認為工人並沒有”融入”,相反地,孤立(isolation)是美國最嚴重的問題,其中最被提及的就是都市鄉村移民(urban village),它們是雙重隔離,一方面是經濟生活條件的隔離,另一方面則是種族隔離,因而造成他們遭受各種不平等待遇,因此,獲取社會地位以及生存的正當性成為迫切解決的問題。然而,作者關心的是,為什麼獲取正當性或社會尊嚴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這是這本書要處理的問題。
<位置>這篇則是由上述那種矛盾感受所驅動而寫下種種生活細節來談階級差異。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曲折的情節,然而卻有最樸實的生活細節,因此,能引起很多共鳴並喚回自身的成長記憶,事實上,在讀作者與作者父親的關係時,同時也是在重構自己與父親的關係,重新擴大了我對於日常生活的敏感度。我將這種受啟發的過程稱為問題意識的啟蒙,一方面是因為知道這些舉止背後的意義而值得進一步思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開啟了階級意識與性別意識,因此讓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問題化,才能讓那些隱藏的真相浮上檯面。
本週主題定為「從小說家的深刻內省,到社會學家的轉化之努力」,我嘗試比較這兩篇文章的不同。事實上,我比較偏好,因為他掌握到最核心的問題,也因此能直接的刺進讀者的心深化思考的向度,相反地,小說雖能引發讀者相同的情緒或關懷,但卻無法將問題進一步推展,所以讀完之後就會遺忘,簡言之,小說家能挑起讀者內心真實的情緒,社會學家則能將感性的力量轉化為知性的思考,當思考能被深化時,社會才能充分被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