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究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究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精神、carrier與民主制度文化

精神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如果用韋伯的行動理論來想,大隘社就是抱持某種精神的承載者,對大隘社而言,他們的基本精神就寫在社團宗旨上:

一、促進北埔/大隘居民-


1.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的提升
2.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更新
3.地方生態與地區產業的維護與發展
4.青少年與成人教育的開展

二、推動北埔/大隘地區有關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生態與建築等學術研究。
                                          (引自大隘社社訊)

不過經過與社員接觸後,我認為一個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教育",姑且不去爭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對他們而言,這個教育的內涵就是"自我充實與流傳美好文化",用"美好"是暫用詞,這個美好是由他們的主觀感受所定義的,因為他們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些什麼,而這一些東西都是他們認為珍貴與希望留下的東西,所以他們做文史調查、耆老訪談、書法班、茶藝課等,不僅希望留下記憶,也希望留下技藝,所以他們舉辦很多可以囊括入"社會教育"的活動,即使包括美食宴,也都有教育鄉民的目的,例如灌輸多元文化概念和尊重多元族群的概念、遵守用餐禮儀等文明宣導,在我看來,他們時時刻刻都秉持著"教育者的精神",而大隘社成員身肩此重任,努力讓生活品質提升、客家文化傳承與更新、地方生態維護等等,簡言之,就是努力於教育與再教育。
 
這樣的精神引導出怎樣的社會秩序(制度文化)呢?(用韋伯的論證就是資本主義秩序) 我想這跟民主化緊緊連繫在一起,人民開始自發的設想各種社會問題和關注週遭的文化現象、社會現象,並且能進一步擬定行動方案來解決問題,他們會經過民主程序下的討論與凝聚共識過程,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累積經驗、信任與自信,當然不免除衝突與誤解,但是一步步的達到自我培力與社區整體再生的目的。
 
不過大隘社並非北埔社會唯一的先鋒部隊,同時興起的還有北埔美術社的古武南、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鄉公所秘書長彭雲貴等文化人士,這些人似乎擁有類似的精神,只不過推展此精神的行動模式不同,最基本的歧異就在於是獨立工作和團體工作,或許兩者都有助於民主,但是後者更有有助於民主制度的推展,但是會導致社會分化更嚴重還是社會整合,則要看此團體發展的傾向而定,如同黨派政治有可能加深對立,也可能正向推動社會變遷,此為有待觀察的面向。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很社會學

重看了一次"見樹又見林"
書中認為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就是"社會關係"
書名的"見樹"就是要看到一個又一個的人
但是光見樹還不是全貌,還要見到"林",就是樹與樹之間的關聯和構成的整體

還記得大一最會背的一句話就是"整體大於個體的總和"
不過事隔多年我都忘光光了
因為學了太多就會忘掉最基本的核心課題
像是權力關係、文化、民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等等等
就讓我迷失在眾多概念之中
根本忘了社會學的出發點與關懷

上周參加"日常生活的政治工作坊"
談到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差別
社會學會處理日常生活與"系統"、"制度"、"體系"的問題
人類學則是日常生活與儀式

不過這可能跟張老師是跟從哈伯瑪斯的理論觀點而來
所以將社會區分成"生活世界和系統世界"
觀心的課題是"社會整合和系統整合"
當前面臨的危機則是"整合危機"
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溝通"
強調"話語實踐"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正是我應該思考的理論觀點
社會整合的意義就是"各種不同的人群如何和諧的共同生活"
這就是我整個研究的出發點
然而,我卻迷失了方向
有時候會受到人類學牽引
走到了關注日常生活與儀式的問題
也就是不同社會活動的意義,包括日常生活、節慶、社區課程、學校課程等
不過,這樣的區別可能也不是重要的區別
社會學也可以處理"意義"的問題
我也混亂了

可以說,
社會關係是多層次的
(1)零碎、混雜的日常生活(個人)
(2)社會體系(親屬關係、社區鄰里、家族認同、地方認同、族群認同、社會社團)
(3)國家(公家機關、學校、警察、郵局、國族認同等)
(4)市場(傳統交易市場、勞動市場(工作)、金融貨幣市場)
(5)宗教(教會、廟宇、清真寺)
(6)文化體系(道德、禁忌、規範、價值觀、常識、知識)

有的人處理關係本身的內在邏輯,有的人處理關係的轉變,有的人處理關係轉變的機制
有可能同時處理嗎?
端看我們如何發問
如果問"為什麼是這樣?"
首先解決"這是什麼?"
其次"會這樣的條件與過程(描述性)"
最後才分析"為什麼是這樣的機制(分析性)"

這樣的提問方式是一種對現狀的質疑態度
因為提問者對某現象的不滿、好奇或困惑
於是說明了某一種"情況、現象"
提出疑問說"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性的歸因都會從個人分析
但是社會學則傾向於做結構性、整體性的思考

回到我的研究課題
我的現象是什麼呢?
(1)社會社團辦識字班
(2)新住民上識字班
(3)地方上熟知新住民事務的是地方社團而非公部門
(4)辦新住民教育的單位是社會社團
(5)新住民上識字班必須得到家庭同意
(6)新住民無人加入社會社團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碩士生的目標是碩論

找到三個題目以後評估哪個題目可行性高、有價值
目前我手上有三個題目
1.發現城市生活中的市場多樣性—台北市傳統市場轉型與新市集比較研究
2.地方再生還是經濟再生-以木雕博物館為例
3.四溪計劃族群與產業經濟學群(題目未定)


可以發現我有興趣的領域就在產業經濟
產業經濟包含兩方面,生產與交換,現代社會則轉型為消費社會
子範疇則是都市發展博物館客家族群文化(醞釀中的是運動)
議題是文化政策地方再生與經濟再生社區總體營造、全球在地化

理論
(社會與經濟)
生產:馬克思
社會連帶:涂爾幹、Moss
經濟、鑲嵌:Polanyi
社會之經濟:Luhman
(社會與政治)
權力:Foucault

日常生活互動:Goffman


(社會與社會變遷)
風格、理性化:weber
風格、文化:Simmel
文明的進程:Elias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社區生活地圖—以西門町為例

生活世界的編織仍必須在空間與時間這兩個基本範疇下進行,過去我們所規劃生活都是依照時間軸來想像,但生活地圖則是運用空間範疇來想像生活,即使是最極端的網路世界,我們仍需要一個能上網的地點,換言之,人是生活於空間中,運用生活地圖的概念,可以知道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出入哪些地方組織而成,譬如消費空間、運動空間、散步空間、騎車空間,從事任何活動幾乎都與空間密切相關,因此,本言就要運用生活地圖的概念來分析日常生活。

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就是為了打造一個更舒適美好的生活,然而,政府所想像的生活是否符合一般市民的需求,以西門町為例,放在官方網站上的西門生活地圖,包含的內容都是以消費空間為主,除了意味著我們對於生活的想像已局限於休閒生活,而且還將休閒生活窄化為消費生活,因此,不在生活地圖上的生活空間就被忽略了,我們想問的是,我們所想像的生活是誰的生活?哪些生活被忽略掉了?

(靈感來自台北市文化局"發現台北願景台北")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研究計劃:桌球運動

相較於大陸,台灣的桌球表現顯然不夠優異,比起桌球運動的興盛程度,台灣桌球運動也不夠風行,為什麼會是這樣?
為什麼台灣培養不出優秀的桌球選手?
為什麼好的選手無法得到最好的資源,而反而成為陪練員?

退休的桌球選手要哪裡去?
沒有成為國手的桌球選手要如何維持下半生?也就是桌球選手的生涯規劃問題。
台灣的桌球產業發展條件如何?球館經營為何不容易?
相較於其他運動,桌球的優勢與劣勢為何?

為什麼打桌球的女生還是這麼少?
大陸教練來台灣佔盡優勢,桌球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為何?

初步資料收集: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以行動者出發;總體發展狀況;各別範疇的討論議題

經驗現象上,
1.了解目前桌球運動成績的發展狀況
2.了解目前桌球產業的發展狀況
3.了解目前桌球教育的發展狀況
4.了解政府對於桌球運動的政策方向
5.了解桌球的制度規定

文獻回顧上,
1.有哪些關於桌球的研究
2.缺點與優點

(計畫在暑假能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撰寫一份研究計畫書)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研究關懷

從關心生存空間的問題到關心階層流動機會的問題。我們常會聽到許多名人成功奮鬥的故事,但通常都將成功因素歸因於個人努力,而不談個人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係,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勵志書籍特別多,最近讀了<莫札特>和<黃南球>讓我覺得如果由社會學家來重新詮釋一些名人的故事一定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希望能解開階層流動的秘密,可能從特定人物著手,或是特定產業著手來處理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知道許多成功的產業都不是由一己之力造成的,許多開創性的產業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人說,台灣總是不團結,而且經常是自己背叛自己人或是互相鬥爭,這個問題是台灣人特有的問題嗎?如果是,這是台灣人的天性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結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將台灣放到一個整體性的歷史脈絡下考察,研究問題就是,為什麼台灣人總是說台灣人很自私?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次,第一,誰是台灣人?第二,台灣人真的是自私的嗎?第三,為什麼台灣人對自己會有這樣的評價?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問,台灣人是在什麼樣的生存條件下造成這樣的台灣文化。

在研究的操作化上,我將選擇特定產業的發展過程來說明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的環境與台灣文化形成的過程,從特定產業身上可以看到切格成三種時間,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體時間,從這裡去回答台灣人自私的根源。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memo:方法論計劃書二稿隨筆

題目:市場從經濟性到文化性的轉化-以建成圓環和西門市場為例

現代人的消費習慣逐漸改變下,傳統市場逐漸沒落,過去經濟性的功能逐漸被取代,那麼傳統市場存在的價值何在?這是個不夠精確的提問,但容我慢慢釐清我想談的問題。

首先是從傳統市場改建政策出發而產生的一連串有關傳統市場的爭論,以台北市為例,我們一般所謂傳統市場在政府分類項目下稱為"公有零售市(商)場"隸屬於市場處管理項目下,從1995年開始,傳統市場改建政策成為政府施政目標,先後產生的成功以及明顯失敗的案例,其中2001年動工的建成圓環則是明顯失敗的例子,西門市場也是一個教訓,西門市場在2003年經營不善倒閉後,文化局於2006年從市場處接手西門市場的重建案,後來又重新開張,近日來也舉辦許多文化活動,透過這樣的移轉過程,可以看到市場意義在現代有了不同的意義,本研究想以建成圓環和西門市場為主要案例討論"市場"意義的轉變。

我必須熟悉有關市場理論的討論,才能替公有零售市場找到在市場理論中的定位。一般我們會稱公有零售市場為"傳統市場",我猜這是對比於現代的量販店才出現的名稱,有待查證,但實際上,建成圓環真正有名的是"夜市",但夜市並非合法經營的事業,所以也沒有所謂公有夜市,而夜市與公有零售市場就是日夜互相交替的關係,在此另外拉近一個改建的公有市場兼有夜市的例子,就是士林夜市。士林夜市以夜市文明,但確是登記在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的合法市場,同時又被文化局認定為文化資產,類別是市場,原因在於,士林市場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是合法登記的市場,而且其建築歷史悠久,所以既是歷史古蹟又兼具市場經濟功能。因此,對當地居民而言,士林市場在白天是一個滿足生活經濟功能的重要市場,晚上是具有特色的夜市,可能會吸引各地前來的民眾,現在在文化觀光的大力鼓吹下,士林夜市也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換言之,士林夜市不只是經濟性的,也是文化性的,不可忽略的一點,對居民而言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市場,比較特別的是,當政府要加以改造時,又使市場增加了政治性,簡言之,這樣的市場同時是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與政治性四股力量運作,增加了這類市場的豐富性。

我還無法有效釐清的問題在於如何確定研究方向,我希望跟經濟學對話,想增加市場內部的豐富性,我希望跟政治學對話,強調市場在政府不過度干涉下反而能產生特殊的"文化"(夜市),我想跟政策制定者對話,想捕捉市場的特質才能改建出一個符合需求的市場,我想跟自己的生命經驗對話,捕捉那種令我感動的市場特質,我也想跟歷史對話,幫助社會釐清這一段有關市場變遷的轉型史,我必須跟社會學對話,告訴他我的研究是有價值的,但這確是最難的,困難在於我對於理論還不熟悉,在於我還無法為我自己的研究題目找尋到定位,社會學到底關心什麼我越來越不懂,涂爾幹會關心社會連帶的機制、韋伯關心社會變遷的總體趨勢、馬克思關心不平等的來源、Foucault關心自由、Bourdieu也關心不平等如何造成,如果照這樣想,我應該是要走韋柏路線,從市場意義的變遷看社會的變遷,透過各種已出現的制度與社會潮流不相適應的問題,來說明整個社會變遷的方向。

除了韋伯還有誰也關心社會變遷?

學術界有"文化"轉向"的重大轉折,因此文化成為不得不處理的面向。
Foucault指出現代權力型式的轉變,從霸權轉向治理,而Tony Bennett則將治理的概念應用於文化,所以我也可以談政府如何透過傳統市場來進行治理,我目前想到的是建築與身體的關係,政府希望讓城市更加有秩序,但又不失本土特色,如何使亂消失是政府的重要任務,文化治理可以用在傳統市場嗎?人的行為或心態有什麼改變嗎?目前還很難看出來,但或許在進入田野之後會發現也不一定。

Elias關心社會發展方向,心態結構與社會結構是朝向同一方向,此方向稱為文明化,但Elias埋下另一個浮比就是德國的"文化",是否意味現代性並非沒有挑戰者,總有一天文明化會與文化交手,最後由誰勝出,則要看文明和文化的力量誰強,是否能解釋為全球與地方的爭鬥?這也可能是我可以處理的面向,當觀光強調文化時,為了提升國家形象又不得不做門面,這種門面就是文明化的證據,所以文明是作為被人接受的門檻,如此才能使人願意走進來感受特有文化,這個門檻定多高就取決於政府對於文明化的期待,我可能也可以透過傳統市場談文明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談人在這個空間中舉止上的差異、心態上的差異,嘗試找到能分別支持文明作用和文化作用的證據。

補充資料:
超級市場wiki台灣第一家超級市場是西門超市,於1969年成立,由建築師研究日本超級市場所引進的現代化市場模式,多以都市為發展起點。
超級市場的發展則在1970年代初期,西門町的大型西門超市及台北東區的頂好超市及中美超市這三家,為國內大型超市開端。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memo:傳統市場

台北市文化局:美食觀光

首先,這份資料整理了台灣觀光特色的統計資料,目的是要找出台灣的特色以吸引觀光客前來觀光,主要的論點是認為台灣特色相較於博物館、古蹟文物等文化觀光,其強項在於美食觀光。這一點與我今天參觀的三義木雕博物館相呼應,我認為博物館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目的地,但實際上能滿足光觀客需求的是週邊的美食及商品,然而,三義對於這部分仍無法盡善盡美,因此這一趟旅遊並不令人滿意。

其次,談到美食觀光就必須進一步思考到具體的景點,最重要的就是"夜市",市府認為「可親近性、逛、台灣飲食活力,應該才是構成台灣夜市文化的核心要素」,這個看法我完全同意,因此市府也反省了近日的觀光夜市改建計畫以及傳統市場改建計畫為何失敗的原因,這些改建案例中,似乎只關注僅在周邊─諸如建築風格、結合交通出口等,媒體對此也提出,喪失原有風味,有名的例子就是建成圓環,此例暗示了改造計畫有許多考慮不周之處,在文末,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台灣已經有美食街,甚至像101或微風的美食街或購物中心,都已經非常卓越,是否,我們必須更突顯出夜市的庶民性、活力與本土意味,而後才能從中確立起台灣美食文化觀光的要素呢?"我認為這個問題有待檢證,而所謂的庶民性與本土意味究竟是如何具體落實,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然而,不只是夜市,傳統市場也在此脈絡下漸獲重視,因此在此脈絡下考略是一個合理的思考方向,如何使傳統市場復甦或更新,則是另一項重大考驗。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社會分析基本著作期末報告構想

比較<<文明的進程>>與<<社會之經濟>>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
兩人都將Parson的結構功能論是為箭靶,於焉展開自身的理論。

兩人一致認為Parsons對社會的分析過度簡化,但兩人對簡化後的後果有不同的評價,Elias認為,太過簡化的結果是使理論更加複雜,Parsons的簡化是種不合理的簡化,相反地,Luhmann的理論觀點中,簡化的結果會帶來更大的內部複雜性可視為正常的現象,但Parsons最大的問題是AGIL不足以說明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所以還是犯了過度簡化的問題。Elias與Luhmann的共通點除了都已Parsons當箭靶之外,兩人都想處理社會發展進程的問題,特別都指出社會發展是一個多樣化又統一化的過程,兩人都對社會分化有敏銳的觀察,而兩人的理論洞見對於社會發展趨勢更有不可小覷的貢獻。

我直覺上認為兩人有很大的共通點,但又似乎不可能相同,而兩個人都是我相當敬佩的大師,所以我有不得不認真拜讀兩位大師著作的使命感,也就是不董它們就對不起自己的感覺,所以本學期目標就是搞懂Elias與Luhmann。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workshop研究題目survey

余德慧,2002,文化資本運作下的中輟生問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部分參考書單如下: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1977/1990)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ichard Nice, London : Sage
Bourdieu, Pierre,刑克超譯(2002)《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商務印刷館。

Bourdieu, P.(1977)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Edited by Karabel, J. and Halsey,A.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ichard Nice, London : Routledge

Collins, R(1976/1998)The Credential Society :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劉慧珍等譯,台北:桂冠)

Henry, J. ( 1963) American Schoolrooms : Learning the Nightmare. Columbia University Forum, Spring , pp24-3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林柏儀,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部分參考書單:

Coleman, J.S. (1975). What is meant by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 1, 26-29.

Hughes, David (1999) Trading in futures : why markets in education don't work, Buckingham [England] ; Philadelphia, P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Rikowski, Glenn. (2004) Marx and Education of the Future,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Vol. 2, No. 3&4.

Small, Robin(2005) Marx and Education,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 Burlington, Vt. : Ashgate


丘延亮譯 (2004)。《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台北,巨流。-------------------------------------------------------------
(其他相關論文)

轉向之旅:一位出身勞動階級學生的困頓與抉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儀羚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Michele L. Crossley原著。台北:濤石。
----------------------------------------------------

轉向之旅:一位出身勞動階級學生的困頓與抉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 自我敘說 ; 勞動家庭 ; 研究者 ; 價值觀 ; 主體性 ; 歷程性 ; 能動性 ; 階層流動 ; 價值觀 ; 女性照顧者 ; 量化 ; 真實道德 ; 轉向 ; 情感經驗 ; 生命故事 ; 質變 ; 主體性 ; 歷程性 ; 自我理解 )



大學增加是導致失業人口增加的原因嗎?

關鍵字:教育、階層、勞動

1996,台灣地區「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階層化變遷之研究:1979-1996
(關鍵字: 教育 ; 教育與職業不相稱 ; 人力運用架構 ; 勞動市場 ; 低度就業)

誰能上大學: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機會結構與階層化(1949~1997)
(機會結構)

文化資本運作下的中輟生問題(想像、文化資本)

在運用文化資本觀點來談輟學現象時,我們不能光談文化資本的意涵而不把它跟想像這個概念聯繫起來,就如我們不能單單看語言資本,語言資本是要跟教育體系的篩選淘汰來看,我們才能避免把語言資本實體化,而忽略了它指涉了一種關係體系裡,用來形容處於場域遊戲裡界分位置的尊卑、高下的價值判斷。

學校中少數的「較高文化資本」的學生,唯有他們不會被學校諸如「學習適應困難」或「生活適應困難」的標籤扣上,也唯有他們會準備將來考大學,但他們也不像中上階層學生把考大學當作人生之必要,他們也會滿心疑惑「上大學好嗎?」。在山水國中,這些成績稍好的學生都還會對「升學可以出人頭地」這條路有些搖擺,更不用說其他那些屬於勞動階層的大多數學生,尤其高等教育此時被上層階層視為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般人民的權利。

現在的教育問題就是,把菁英的文化資本當成唯一合法的文化資本形式,在教育場域裡要求由於社會階層不同而佔有不同文化資本的學生,一起參與這場挑選菁英的遊戲,以保證菁英在取得社會資源方面的優勢及繼續壟斷其文化資本的唯一合法性與正當性。

全心向「上層階層文化」尊崇的教育文化資本,與勞動階層學生的文化資本在理解世界的契合性上有其不一致。由於這個不一致是包括了像是政治立場、哲學信仰、道德信念、美學偏好、乃至飲食、服裝、文化活動和性行為等習慣,所以師生之間既是活在同一個世界,又不是活在同一個世界。而所謂同一個世界往往是指當這兩個世界有所交接時,多半以壓制關係的形式存在。所謂的「中輟生」就是無法在這個同一世界裡持續停留,受制於他的社會位置所可能朝向的最終社會位置而往他的既定行程前行。

這些中輟生大多是來自勞動階層,而所謂上層階層的中輟生(在家教育),他其實是離開學校繼續學習,繼續累積其合法化的文化資本,這個情形和本文所探討的「中輟生」不同,我們所談的中輟生是即使他還留在學校,他都無法在教育場域累積教育資本,而他佔有的文化資本又得不到合法性的肯定。

現代社會經過都市集中化的過程,教育階層化更加明顯的表現在位居不同地域的學校。以山水國中為例,在高等教育擴張期間,具有低教育資本的學生沒有移往都市就學,這不僅僅是由於不同學生在經濟資本上的差異,主要是他們在文化資本層面上透過教育取得教育資本的想像被壓制,而且在教育過程也沒累積起教育資本。雖然我沒有國內在高教擴張期間針對不同階層在大學錄取率變化上的統計資料,不過從田野資料的分析可以知道,這些具有不同文化資本的學生對學校的策略與應對,由於可預期的最終社會位置不一樣而不同。

我們所存在的社會可以看作是一些勢力競逐的位置與位置之間所牽連的關係,其中關於世界真實性的象徵性鬥爭一直在進行著,那也就是對所謂合法性或正當性的宣稱。而在教育場域裡,位置和位置之間的關係和操作是不對稱的,因為如果從教育者居於支配位置而受教者居於被支配位置的這個場域關係來看,他們之間權力的操作存在著強烈的不對稱性。教師們在教育文化的識框底下,包括生活風格、說話方式或腔調,都有其偏好,他們的社會位置使得他們全心向上層階層文化學習,並把低文化資本學生在學校的文化展現或意象再現視為較不具價值,這使得高教育資本的老師及學生和這些低教育資本學生對未來可能的社會位置不會有共同的想像,這些中輟生在符合他們現有經驗的對未來的想像中,所展現的文化資本,使得他們有他們對未來投身的姿態,但他們在學校並不被教育場域合法性的文化資本所肯定。

對於所謂「輟學生」的文化資本的具體化,本文也透過各種田野情境的描寫,闡述不同場域有其具有效力的文化資本形式,以彰顯所謂「中輟生」其行事邏輯的局戲合理性,當然客觀╱建構的文化資本市場上有其高低價值評價的文化資本差異,教育體系免不了必須在學習者既有文化資本的習性與它想要灌輸的教育資本的習性之間思考如何系統性地抵銷再製的邏輯,然而,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具有避免文化階層化的認識論警覺。在輔導的實務上,我的研究發現,僅是此種文化資本層面,處境性的反身認識所促成的觀看距離,就足以具有改變的能量以產生契合其處境的行動指導。

------------------------------------------------------
<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本論文延伸英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者Glenn Rikowski提出之「學校教育生產勞動力」的「勞動力理論」,論述現代資本主義中學校教育與資本積累的關係,指出受學校教育作為創造「商品化勞動力使用價值」的關鍵機制,將促進剩餘價值生產。此過程具有生產使用價值、生產交換價值、操持、強制性等四項特性,本身就可視為是一種「勞動」來觀察。本論文將此過程稱為「求學勞動」,以馬克思主義對其進行分析,提出「求學勞動理論」。

本論文發現,基於資本主義下資本積累需求與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壓力,求學勞動將是一種異化的強制性活動,且具有(1)提高僱傭勞動的「剩餘價值率」,及(2)教育增額工資日益減少甚至低於教育費用的「再生產不足」等兩重剝削機制,以促成剩餘價值生產,維持資本主義體制。

運用國家理論觀察,求學勞動的內涵在國家中介下,除了滿足不同的資本積累需求外,也須透過政治控制與社會整合以滿足社會正當性,是故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權力分布下,將有著變動的「開放空間」,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危機」。

而自馬克思主義相關成果分析求學勞動,本論文發現求學勞動的過程包含著「競爭排序」與「權威控制」,使得「意識型態」得以運作,促成異化求學勞動與僱傭勞動持續運行。而為了用以抵擋資本主義利潤率下降趨勢,求學勞動有著更加異化、競爭化、階層化、延長化、貶值化、新自由主義化等諸項趨勢,但也有著包含反體制運動、教育改革及階級鬥爭的「反趨勢」可能。

本論文也運用了理論成果,針對台灣的「升學競爭」與「高教擴張」之現象及成因進行分析。本論文認為台灣升學壓力的原因與資本積累需求及勞動力競爭壓力相關。僅透過「廣設公立高中大學」、「取消人力規劃與強制分流教育」等方法,不足以消解升學壓力,反而恐將延後、強化、轉移競爭壓力。除非教育改革能(1)去除資本需求與其對勞動力的影響,(2)促成平等化的階層結構,(3)使教育資源分配的平等化,才有可能改變升學競爭壓力的結構原因。而1990年代台灣的高教擴張政策,非但無法達到其宣稱的目標,反而傾向「教育私有化」政策,更鞏固了「公私雙元高教系統」,強化競爭與階級繁衍。

最後,本論文指出基於求學勞動與僱傭勞動之間具有抽象結構的共通性,隨著客觀情勢惡化與集體行動的努力,具有打造出「工學聯合」的共通階級意識基礎,以共同投入改革或革命實踐的可能。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方法論計畫書一稿(第二版)

城市生活中的個性舞台: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傳統市場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但許多傳統市場有逐漸沒落的現象,然而,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人的生存仍依賴著傳統市場的存在。近年來,政府開始了改造傳統市場的都市更新計畫,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一旦失敗都是讓市民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圓環夜市重建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外型新穎的玻璃建物如今成為大廢墟,又例如西門市場仿照美國波士頓昆西市場的方式更新 但最後卻因經營不善而不得已歇業關閉,台北市政府傳統市場的改造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失敗,因而遭受許多批評聲浪。因此,如何讓下一個即將被改造的市場不遭受失敗的命運是迫切需要關心的問題。

然而,與其問傳統市場衰落,不如問:為什麼有些傳統市場仍歷久不衰?在政府極力挽就衰落的傳統市場時,反而遭受許多批評,在眾多批評意見中,許多人認為改造失敗的原因是政府不了解傳統市場的功能與價值,因此才會設計出不符需求的改造計劃。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傳統市場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濃濃的人情味,這也成為許多老主顧仍選擇到傳統市場的原因之一。許多家庭主婦或老人每天固定的日常生活活動就是到傳統市場走動,除了購買生鮮蔬果的經濟需求外,市場中不乏聽到老闆和客人互相寒暄的對話,老闆與顧客之間就容易發展出朋友的私人關係,因而市場也成為個人與社會之間重要的連結場所。此外,傳統市場通常以地方來命名,而且經常是設置在街頭巷弄中,所以傳統市場開業時段,人成為街道的主要使用者,街道兩旁的攤販則讓人大方在街道上駐足,逛傳統市場也成為許多人假日的休閒,在傳統市場除了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連帶關係之外,也加深了人與地方的關係。

在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的邏輯下,對於市場的想像都認為只具有經濟功能,但從傳統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人類學的研究中,市場其實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換言之,經濟功能凌駕社會功能的市場制度是現代才有的觀點,然而,當政府想著如何重振傳統市場昔日的盛況時,所關注的都只有經濟面向而忽略了社會面向,筆著認為這是傳統市場改造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筆者主張應回到地方社會脈絡中考察傳統市場的興衰史,才能更還原傳統市場的面貌並重新思考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如此才能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市場,是希望能為衰落的傳統市場找尋有效的出路。

傳統市場的價值:
經濟價值:生存空間、吸收家庭手工業
社會價值:帶來社會連帶、社區意義
文化價值:有個性所以具有觀光價值

Workshop:The Falling generation

一、成立源起
方法論課之後我們暢談了六個小時,於是決定成立一個工作坊,命名為"The Falling generation"。靈感來自<位置>以及"The hidden injuries of class"這兩篇文章所引起的共鳴,這兩篇文章談的問題觸動了大家心底的感受,於是開啟了大家的成長記憶,主要談論的議題是關於我們與階級之間的關係。我們分享了彼此對於社會階級的看法,並嘗試捕捉那些與社會階級有關的田野觀察與切身感受,可能是代際間的互動或生活片段,可能是成長過程中朋友的遭遇,可能是原住民經驗,可能是當前我們內心焦慮的問題。當我們彼此分享了這些點點滴滴時,我們發現在這些複雜、歧異的生命經驗中,似乎有一種共通性特徵能將這東西聯繫起來,但我們卻無法一言以蔽之,因此這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謎團,我們迫切的想知道那個造成我們彼此產生同感的東西是什麼,解開這麼謎題成為這個workshop最核心的目的。
我們之所以發現這個謎,是來自我們心中都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感受,然而,目前為止並未有人認真看待他、描述他,所以那僅僅是個隱藏在心底的感受,因此,我們想了解那個令我們感覺到焦慮、不舒服的原因,我們想知道在這背後有什麼樣的秘密。

二、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明知道教育無法造成流動,仍拼命想擠進去?
為什麼有些人明知道教育並不能保證工作,卻仍然不離開這個體制仍選擇繼續升學?
為什麼在同一所小學國中出來的同學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際遇?
為什麼原住民不願意讀書?
為什麼有些人想讀書卻沒有機會?
城鄉之間的差距對於階級流動有何影響?

為什麼有些人不讀大學?為什麼電子業或財經業的一流人才反而走向業界而不繼續攻讀研究所?
為什麼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沒有期待?
我們這一代的人出路在哪?

三、建議書單
"Learning to labor"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社會學方法論計畫書一稿

一、研究計畫名稱:城市生活中的另類舞台: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二、諮詢老師(徵詢專兼任老師,簽名同意擔任你的顧問): 李丁讚老師
三、與老師面談時間: 3 月 10 日

四、請寫下你的研究計畫書的核心提問。(換言之,清楚而具體地交代你的研究所要解答的核心謎題為何?)

傳統市場面臨量販店與超級市場等其他市場形式的衝擊,因而政府嘗試改變傳統市場的存在樣態,然而,對於政府貿然的改造我不以為然。以我家附近的士東市場為例,那棟四四方方的建築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種傳統市場,外觀已經不怎麼樣,走進去只會覺得是一個髒亂封閉四不像的量販店,去傳統市場還不如去量販店或超級市場,那種屬於傳統市場特有的氛圍以及逛傳統市場的樂趣完全消失了,比起走進建築內部,我還比較樂於欣賞街道兩旁的攤販,擺在路邊的蔬果還比較容易吸引我的目光,這種對於兒時記憶的失落讓我對於政府的做法感到不能苟同,諷刺的是,馬市長還曾說士東市場是最好的市場,於是我想問評斷傳統市場的標準是什麼?假如暫時將我對傳統市場的童年幻想擺在一邊不說,我們應該真正貼近那些共同創造傳統市場的人的需求,不論是經營者、消費者還是鄰近的居民,都應該是被列入考慮的範圍,本文的出發點在於理解與解釋"什麼是傳統市場?",進而了解什麼樣的傳統市場才是真正符合社會需求,期待營造一個更理想的市場。
然而,要定義傳統市場的概念是困難的,受到韋伯理論的啟發,我們可以從傳統市場各個行動者中建構消費者的理念型,透過行動者的特質來思考傳統市場秩序的形成以及特殊文化精神為何的問題,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傳統市場的定義,進而建構一個傳統市場的規範性概念。

五、說明該問題為什麼重要或有意義。(換言之,你的研究問題在現實上與理論上有何重要性,值得你花費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去解答它?!)

同樣在韋伯理論的啟發下,傳統市場作為資本主義市場制下的例外,因而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意涵,此外,傳統市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目前又面臨傳統市場衰落以及積極改變的轉折點,因而深入理解傳統市場有其必要,建構傳統市場的理念型是為了與其他市場制度對照,一方面能比較不同市場類型的特色,另一方面希望使傳統市場的意義在現代生活中浮現,說明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才是筆者研究的重要使命來源。

六、參考書目

經濟部商業司,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製(2007),《台灣傳統市集商情年鑑2007年版》,初版,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Thomas Hine著;夏嘉玲、陳光達譯(2003),《Sopping演化史》,台北市:雅言文化。
龍登高著(1997),《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