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方法論計畫書一稿(第二版)

城市生活中的個性舞台: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傳統市場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但許多傳統市場有逐漸沒落的現象,然而,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人的生存仍依賴著傳統市場的存在。近年來,政府開始了改造傳統市場的都市更新計畫,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一旦失敗都是讓市民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圓環夜市重建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外型新穎的玻璃建物如今成為大廢墟,又例如西門市場仿照美國波士頓昆西市場的方式更新 但最後卻因經營不善而不得已歇業關閉,台北市政府傳統市場的改造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失敗,因而遭受許多批評聲浪。因此,如何讓下一個即將被改造的市場不遭受失敗的命運是迫切需要關心的問題。

然而,與其問傳統市場衰落,不如問:為什麼有些傳統市場仍歷久不衰?在政府極力挽就衰落的傳統市場時,反而遭受許多批評,在眾多批評意見中,許多人認為改造失敗的原因是政府不了解傳統市場的功能與價值,因此才會設計出不符需求的改造計劃。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傳統市場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濃濃的人情味,這也成為許多老主顧仍選擇到傳統市場的原因之一。許多家庭主婦或老人每天固定的日常生活活動就是到傳統市場走動,除了購買生鮮蔬果的經濟需求外,市場中不乏聽到老闆和客人互相寒暄的對話,老闆與顧客之間就容易發展出朋友的私人關係,因而市場也成為個人與社會之間重要的連結場所。此外,傳統市場通常以地方來命名,而且經常是設置在街頭巷弄中,所以傳統市場開業時段,人成為街道的主要使用者,街道兩旁的攤販則讓人大方在街道上駐足,逛傳統市場也成為許多人假日的休閒,在傳統市場除了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連帶關係之外,也加深了人與地方的關係。

在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的邏輯下,對於市場的想像都認為只具有經濟功能,但從傳統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人類學的研究中,市場其實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換言之,經濟功能凌駕社會功能的市場制度是現代才有的觀點,然而,當政府想著如何重振傳統市場昔日的盛況時,所關注的都只有經濟面向而忽略了社會面向,筆著認為這是傳統市場改造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筆者主張應回到地方社會脈絡中考察傳統市場的興衰史,才能更還原傳統市場的面貌並重新思考傳統市場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如此才能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市場,是希望能為衰落的傳統市場找尋有效的出路。

傳統市場的價值:
經濟價值:生存空間、吸收家庭手工業
社會價值:帶來社會連帶、社區意義
文化價值:有個性所以具有觀光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