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memo:有閒階級制

現代社會的支配制度是有閒階級制
理論架構:精神基礎與制度(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

在此理論架構下要處理的問題:
1.定義上的問題:一般而言,對於有閒階級的定義是從事非生產性的工作,因此,第一個問題就在於,為什麼非生產性的工作被認為是有尊嚴的?(第一章)

2.有閒階級制度如何形成?根據理論架構就必須處理有閒階級制度的精神基礎是什麼?(掠奪性格)(第二章)

3.有閒階級制度的特徵是什麼?(第三章到第八章)

4.現代社會中的掠奪性格展現在哪裡,因而構成有閒階級制度下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運動、宗教、高知識活動)(第九章到第十四章)


再思考:
1.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重要性與後代影響)
2.凡伯倫勾勒的是怎樣的社會圖像?
3.在此分析底下有哪些預設?
4.對於我有什麼樣的啟發與貢獻?(例如,這本書可以開啟什麼問題意識)
5.延伸閱讀?(bobo族:社會菁英的崛起)

備註:
-凡博倫討論宗教信仰的虔誠與階級的關係,與韋伯有不同的看法,韋伯的<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初版年時1904年,比<有閒階級論>晚

-凡伯倫認為有閒階級制度的精神基礎是掠奪性,而且將此習性視為未開化的性格特徵,這樣的性格被有閒階級制度所保存並加以變形於其他非經濟利益的制度中,例如運動尚武精神、宗教信仰觀念,這與現代工業社會是不相適應甚制有害的,凡伯倫稱有閒階級制度所表現出的文化階段稱為"準和平",因為在各種隱蔽下,掠奪性被金錢鬥爭掩蓋,掠奪性被明顯消費、明顯浪費、運動、宗教各種隱蔽性所掩蓋,言下之意,有閒階級具有最演蠻、未開化的性格傾向,相較於工業階級,他們因為接觸很多機械性的生產,所以較遠離掠奪性,那麼,凡伯倫是否認為工業制度下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和平階段?凡伯倫似乎給與工業階級較高的評價。

-凡伯倫的主張:強調尊嚴其實是一種掠奪性格的展現,此種掠奪性格是一種古老性格的殘留,而這種性格被有閒階級制度所保存,於是現代社會就成為金錢鬥爭的社會,因此解釋了現代社會階級之間地位鬥爭的起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