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演講筆記:"農業再生條例"

為什麼要關心農村?
——從「農村再生條例」看台灣農村的問題及未來

講者:張正揚先生(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時間:2009年4月22日(三)12:30-14:00
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306研討室

[美濃愛鄉協進會]
-農村與青年:張先生目前回到農村社區大學工作,希望能與農村對話
-知識分子的身段:先要向農村學習,才能讓農村學習
-社會化:農村原本就有網絡基礎,目前的問題在於如何使既有網絡動員起來應付當前問題
-重返美濃

[以英國為例]
英國的農村政策強調差異、多元以及主體性

[有機條款]
台灣有機條款是學溫帶國家,溫帶國家相較於台灣副熱、熱帶國家有較少蟲害,因此對台灣農民而言,使用農藥的標準過高,有機條款不符合本土需要,應該要加以本土化。

有機農場的產生必須是集體的事業,因為一旦有一戶灑農藥,一方面,農藥會四處飛散汙染到有機農田,另一方面,蟲也會全部集中到有機農田裡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此外,種植糧食作物(稻米)與一般經濟作物不同,必須和許多人互動,因為從灌溉到等等作業程序都需要集體協商進行。

推廣有機農業是為農民健康著想,農民長期暴露在噴灑農藥的空氣中,對於身體是很大的傷害

Q:我想問問你們對於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印像是如何?是生產者、通路商或加工食品店家在漲價?
台灣農產品供應是10%的消費者面對10%的生產者,所以要調整價格是非常困難的事,事實上,漲價的事第一手的大盤商賣給小商店時漲價。

[提問]
1.地方社會網絡在推動有機農業時很成功,但這種動力為何無法延續到發展通路的階段,也就是這種地方精神到了通路就消失了,使得農產無法被有效推廣出去?(通路包含量販店)

[農村再生條例]
李老師總結張先生對於農在問題的看法分為兩點。
1.農村再生條例中沒有處理農村產業
2.即使處理農村再生也只是表面上要求由下而上,但實際上條款一旦訂出就會是由上而下審核,例如要求單一窗口、單一作業方式。

李老師的意見:
1.不認為完全反對條例是好的策略,其實不用害怕地方勢力介入,而是思考如何設立一個公平透明的評選機制加以監督,讓農村自發性的案子能被提出,假如有一個成功案例出現,就能複製成功經驗。
2.先有"農業"再有"農村"有困難,因為年青人不想從事農業卻要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有困難,因此可以從農村入手,讓年輕人了解農村價值和意義

回應:
1.提案時機不對,此時面臨立委選舉,可能會被草草通過
2.目前小農每人擁有土地面積是0.72公頃,平均年齡69歲,但一個案子動工以30公頃為單位,至少要整合30多人的意見,目前少有人有此溝通本事,何況是小農怎麼有辦法自我整何意見
3.希望能把"退休金"帶入農村,例如讓退休的人、藝術家、資訊工程師等著在農村附近,既能有好的生活品質,又能活絡農村經濟,將知識帶入農村,也使農村與都市間的空間有效利用

吳老師建議:
可把農村比喻成公司,未來一定會有很多法律問題,例如多少人同意才能使案子通過,2/5、3/5的差異非常重要,所以需要良善的法律人加以協助

主講人總結:
1.目前缺乏農業為導向的非營利組織,事實上,我們對於農業在心理距離是遙遠的
2.要了解農業價值事實上要看你有沒有農村生活經驗,因為有些溝通是超越語言的,如果有一些生活經驗溝通就會很容易,也能聊得很細膩,很多事情感面的,心理層次的東西
例如小說經常會以鄉村為背景,如果沒有農村就會使未來的小孩缺少一把鑰史進入經典

今天的目的是要拋磚引玉,丟一塊磚頭引起討論

小地方大新聞
-----------------------------------
今日最大收穫是知道有機農業的推廣目的之一也是對農民本身有利,原以為有機食品是有錢人的專利,沒想到也是為了保護農民,這讓我覺得有錢人偶爾也是會做善事的,於是我產生一個想像: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農田,早晨起來打開窗戶是一陣新鮮空氣的涼意,著裝完畢後開車20分鐘就到工作地點。農村到都市的距離就像一到光譜,假如農村能有好的生活環境,都市人也會願意到郊區居住,有人的地方就有經濟,有經濟就有工作,這樣也能創造另一種就業可能,一方面能創造另一種生活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提高生活品質。

台灣雖小但也有小的方便,因為小,所以可以想像未來每個角落彼此都有很好的溝通管道,無論是產品通路或是交通網絡,讓每個角落都能有效利用,平均發展才能減緩對台灣的破壞,與環境共存的理想才有可能達成。

另一個大收穫就是看老師們對於具體經驗現象的看法。從老師們的提問和對問題的切入點就能看出每個老師的專業是什麼,李老師和姚老師就從政治的角度切入,即使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是非常不同!!),吳老師則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切入,個人覺得這是比較務實的觀點,這樣的討論相當精彩,這就是所謂術業有專攻,討論的意義就在此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