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摘要:社會之經濟第三章

第三章 作為經濟系統內環境的市場

四、
稀少性弔詭:稀少性弔詭應當被理解為,每一次對西有財貨的攫取,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減緩稀少性,但都另稀少性更為增加。當某個人想有更為富裕的供給時,對其他人而言是更大的匱乏,並且正因如此,所以終究說來才會有稀少性這個社會問題。要解開這一弔詭,最簡單的方式是,用一組差異來取代他。人們轉而用數量決策與配置決策來解決問題,在此,人們也被迫接受一個層次差異或階序,令弔詭消失。(P93)這種利用時間上的不對稱來進行投機的方式,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並非不切實際的方式,然而,這種作法會因為它所帶來的「外部成本」或生態後果而失效。(P94)此處題的市場概念可以提供另一個理論上功能對等的可能性。市場將稀少性弔詭轉變成分化的弔詭。
分化的弔詭:系統同時既作為系統,又作為環境。作為次系統的環境來說,經濟使得這些次系統能夠將數量決策與配置決策非開來,這是透過貨幣總量恆定,也就是透過預算來進行的,致於貨幣總量的變化則是透過信用,每個家戶和工廠都能決定要如何運用他們有限的工具。現在,這兩個層次是:作為統一的經濟系統以及作為差異的經濟系統,當他作為差異時,也就是各個「參與其中的系統」與「參與系統在經濟系統內的環境」的差異。The Same is Different(同即是異),市場使這成為可能。(P95)

五、
(市場:經濟系統分化下的系統又是經濟系統的內環境,市場表現出分化的弔詭,若為內環境則是競爭,若是為系統則是合作,此種合作能跨越人際接觸範圍,所以其反應速度僅能對事件反應。)

競爭:競爭不會是個系統,因為一他的本質來說,他無法轉變成關於溝通的指導方針,無法透過互動來完成,競爭是環境的結構,不是系統的結構。(P96)競爭可以無視於競爭者之間的互動,並且恰恰是在經濟之中,最廣泛地以免於互動的方式,亦即和平地運作著,所以競爭並不是衝突,也不是有限或受到規制的衝突,因為參與者彼此之間根本就沒有關係。競爭使得「雙重偶連性」的問題變得不再起作用,並因此抵消了追求和發現溝通的必要性—對於這些溝通,人們只能以「是」,而無法以「不」來回應。為競爭所結構化了的社會面向簡直是壓榨出一個目的取向和事物的取向。
沒有互動的社會取向:競爭取消了互動時的麻煩、瑣碎以及對時間的高度需要,但同時也取消了控制互動的可能性,以及互動能加以保障的確定性。(P97)系統能反應如此迅速是因為僅能對事件做反應,他並非回應結構的事先規定,而是對變化做回應。藉此分化,系統可以獲得特定化的能力,但是,這一個起分化作用的特定化,指結構了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觀察而已,他並未說,不存在著任何的(或僅是化約的)因果互賴。(P99)
(合作的領域:可以分化出組織及家戶作為對應此(市場競爭)的相關項,而只要組織及家戶兩者不是根據自己的分化,發展出自己的「市場」(例如基於生涯、好意、家務的分派、人際接觸的偏好)的話,就不會有競爭壓力。而且,這還使得組織及家戶儘管在不同的市場上運作,卻能夠維持為同一的並且能夠在內部協調市場關係。(P100)
結構決定(structure-determined)的系統:自己決定自己的結構的系統,也就是自己製造出並改變,同時,系統中發生的一切,都受到他當下的結構所決定或限定,並非來自外部原因。結構決定的概念往往跟結構耦合(structural coupling)的概念相連,結構耦合指的是,兩個自我生產系統會互相激擾對方,提供自己的複雜性供對方使用,從而影響到對方的結構轉變,但這樣一個轉變使中是由各自的自我生產系統自己做出的。
事件/結構:事件是一出現即消失,魯曼堅持一種過程論的宇宙論,以一出現即消失的事件作為最終的存有論單位,而結構則是在事件的遞迴連結中形成的、與之處於不同層次的實在,他一方面促成,另方面也限制了事件的銜接,同時自己又會為事件,由其是諸事件的銜接形成的關聯所改變。(P98)
特定化(P9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