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姊報告真的很棒,口條清晰且思路分明,唯一有點小出槌就是"密拉波"說成"密波拉",被糾正之後還說"我怎麼自己都聽到密拉波",結果我突然就把這個名字記住了,這告訴我們犯錯是個有助記憶的方法。之後就是JM帶討論時間。
老師首先對Elias的史觀做了一個判斷。首先,在序言的部分,Elias花了很大篇幅與Parsons的靜態理論觀點切割,強調自己要談的是動態的社會發展,此外,強調自己並非線性的進步史觀,而提出型態的觀點,然而,老師認為Elias在整部書中其實都是用線性史觀在談文明的進程,也充滿了進步史觀,此為Elias有矛盾的地方。其次,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既然書名為"文明的進程",那Elias為什麼第一部要談文化與文明的對立,如果拿掉"文化"的分析,是否會影響整本書的論證?之後將近一小時都圍繞著這個問題的討論,最後老師以圖解解釋整本書的分析架構。
關於線性史觀,我個人意見認為,書中所顯現的線性進步史觀並非Elias所持的立場,而是分析對象"文明"本身的特性就是進步的線性史觀,相反地,文化則非線性進步史觀的產物,整體而言,Elias所呈現的是一種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之後的社會發展,而發展方向正好朝向同一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偶然的結果,並非目的性的結果,因此,文明概念下的史觀並非Elias的理論立場,那正是Elias所反對的進步史觀。
關於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文化"在<文明的進程>整本書的論證架構中的重要性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從Elias每個章節要闡明的主旨來看,首先,第一章談的是法國文明的概念與德國文化的概念之間的對立,最後導致兩個民族國家之間民族意識的對立,這個過程必須先看德法兩國內部的社會階級結構與各階級之間的政治對立狀況,才能解釋為什麼同樣在中產階級地位上升的發展過程中,法國的中產階即會提倡"文明",而德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則談"文化",最終產生了文明與文化的對立以及民族矛盾。其次,第二章則回溯法國宮廷文明進程的歷史,也就是往前論述18世紀之前法國宮庭與內部社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Elias的貢獻在於注重個人心理結構的變化,如何造成整個文明化的發生。第三章則處理同一時代的社會結構面向,也就是封建時代貴族階層的沒落與君主統治權力集中化的社會發生,第四章則結合第二章與第三章的結論,對整個文明進程做一個總體的分析,特別是強化個人心理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聯,達到Elias想與Parsons理論觀點切割的目的。
在回到"文化"是否應該拿掉的問題,我認為從Elias的分析架構來看,加入文化這個概念的分析,可能有幾個目的,首先是方法論上的目的,也就是凸顯德法兩國由於社會結構差異而有不同的社會發展過程,老師認為可以忽略"型態"這個概念,這實際上就是歷史社會學中路徑依賴的方法,然而,我有與老師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型態"概念要強調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非路徑依賴強調一種時間面向的分析,無法加以比較。其次,必須兼顧完整性,德國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發生也必須在文明進程的脈絡中被顧及,一方面作為英、法兩國的對照,另一方面,也不會讓讀者高估的文明的影響力,目的在於給與一個完整的社會發展圖像。最後,可能是個人關懷,Elias身為德國猶太人,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身分,而他本人也曾說過自己不是德國人(我未求證),這是個直得玩味的問題,假如每個作者在研究結尾都必須有一個立場,那麼Elias是支持文明化還是反對,是樂觀還是悲觀,這可以是之後討論的問題。
最後老師預告了下週要討論的主題是關於"國家權力",所以建議讀托克威爾、Micheal Mann<四個社會力>、Tilly的著作,都關注國家權力集中化的現象並提出解釋。
------------------------------
今天我都沒有發言,但是心中一直OS:我知道這個答案...你說的不對吧!你到底在說啥阿...也扯太遠了吧...又飛走了...
但是我其實也知道心中想是一回事,說出來又是另一回事,我以為我懂得其實說出來之後可能又被解讀成另一種,但是今天沒有心情加入討論。今天的收穫是下課時間跟高子壹的討論,這似乎是第一次有在討論後釐清他的想法並得到初步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