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凡伯倫(1899),有閒階級論

緒論
「在封建社會裡,階級劃分非常嚴格,在階級差別中具有突出的經濟意義的一個特點是,各階級的正式義務彼此之間截然不同,上層階級按照習慣是可以脫離生產工作的,或者是被摒棄於生產工作之外的,是註定要從事於某些帶幾分榮譽性的義務。這類非生產性的上層階級義務,大致歸納起來是以下幾項—政治、戰爭、宗教信仰和運動比賽。(P5)」這段話為有閒階級下了一個粗略的定義,同時也引出了一個謎題,也就是有閒階級所從事的工作具有的矛盾,此矛盾性在於「非生產性卻具有光榮性」,這和我的觀念有所不同,我會認為有生產性的工作才是值得尊敬的工作,相反的,非生產性的則是不應獲得尊敬或光榮的工作,所以引起我繼續閱讀的動機。

「要博得尊敬,避免指摘,就得把個人的效能擺出來作證,結果通過作業本能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所表現的是力量的勁相炫耀。在這一文化階段,公認為獲得自決自主的最可敬的方式是戰鬥;而通過劫奪或強迫而獲得的用品或勞務,證是戰鬥勝利符合慣例的證據。相反地,勞動是受到蔑視的,因此就有了惹人厭惡的性質。(P16)」「勞動是受到蔑視的」是個令我驚訝的論點,不過也讓我想起馬克思的貢獻,也就是將勞動提升到創造性的地位,所以驚訝過後可以接受這個事實。

「這裡的假定是,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人類在原始時代是和平的,進化到次一階段以後,戰鬥就成了團體公認的、特有的義務。但這並不是說其間有過一個突然的轉變,而是在於是否存在一種習與成性的好戰心情—一種慣以戰爭觀點來評斷事物的普遍習性。」有閒階級制度開始存在於好戰的掠奪社會,這個基本命題要記住。


值得尊敬/不值得尊敬
未開化文化時代的較低階段:有生氣VS無生氣
未開化文化時代的較高階段:侵略性VS勞役性
現代工業社會:非生產性VS生產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