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方法論第八週心得

本週閱讀:
Matti PEltonen(2001).Clues, Margins, and Monads: The Micro-Macro Link In Historical Research, History and Theory 40,Wesleyan University.

在Peltonen的文章中,最重要的論點就是指出新歷史學與過去研究方法的差異在於強調細節,他區分成三種研究類型論述。微觀歷史學(microhistory)突破過去經濟學家談微觀-鉅觀連結(micro-macro link)中雙重束縛(double bind)的問題 ,轉而強調從例外典型(exceptional typical)切入,也就是從小處著手看到隱藏的總體社會圖像。

首先提出microhistory這個術語的歷史學家是Giovanni Levi和Carlo Ginzburg,他們強調線索(clue),指出微觀史學注重兩個面向,分別是時間面向(temporal aspect)和空間面向(spatial nature),時間面向指的是注重特殊單一事件,因為奇怪的細節會再現一個更大的社會脈絡,空間面向則是從細節中看到背後的社會結構特徵,一般人都只看到空間面向而忽略時間面向。 另外一派微觀歷史學家則有不同的研究興趣,Michel De Certeau的興趣在於邊緣現象(marginal or borderline phenomena),他研究16到17世紀女巫被迫害的宗教事件,他很重視邊緣人的經驗並給予合理性的解釋。他對歷史研究的看法認為,歷史不只是要創造一個解釋模型,更要分析模型中的偏誤(deviation),因為偏誤經常與母體有密切關係。

另一位很重要的歷史學家是Emmanuel Le Roy Ladurie經典著作是《蒙大猶》(Montaillou)談14世紀法國農村社會,但他只著重微觀層次,因此對Certeau來說,Ladurie的作品是不夠完整的。 最後談到的微觀史學家是德國的Walter Benjamin,對Peltonen而言,在這些列舉的微觀史學家中,他對於方法論的洞見是最為深刻的。Benjamin延續希臘哲學概念Monad的想法,且強調是有意義的monads,但不同的是,他認為在Monad背後的結構並未顯現時,不應假定歷史具有連續性。 並且指出一個觀念「連續性是建立在非連續性的基礎上」,總而言之,強調線索(clue)、邊緣(margins)和Monads這些例外典型,就是微觀史學家認為可以解決微觀到鉅觀之間雙重束縛問題的新研究方法。

關於對細節的重視,施老師是很好的典範,從研究方法到研究過程都強調細節的重要性。從研究方法來看,老師對於田野研究與史料分析有不同的研究策略,他談到「田野只能用來找問題和提供線索,真正的研究資料仍要取自史料典籍」,而史料典籍的整理則要注意學者們的註解,從研究過程來看,老師不放過任何一個研究步驟,包括印資料和找書的過程,因為在研究過程中,假如細心留意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小細節,可能就會帶來重大的研究突破,專注細節的習慣就成為老師展現敏銳洞察力的必要步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