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課堂筆記:文化與社會

參考書目:文化與社會,Tony Bennett

*文化治理:自願性的自我管理
例如,清大過去提供社區K書中心,事實上就是一種訓練民眾能自我管理的機構,在K書中心中不能發出聲音,會學習如何遵守公共秩序
例如,圖書館,小朋友很喜歡閱讀,在圖書館閱讀的流程中,就會學到閱讀時不能吵鬧,要物歸原位,在此過程就是馴化的過程

思考問題:秩序要如何留在人的身上?可以找一個地方博物館研究治理的機制。

參考書目: The Museum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文化功用:藝術有助教化
教化是知識內化後的結果,知識對人產生影響之後才有可能使自我管理的機制發生
外顯行為的教化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但藝術的教化則不容易被看到。
(這裡所謂藝術的教化是指美感品味的培養,對於藝術品味如何培養的問題Bourdieu用habitus解釋,其它在<有閒階級論>中也有以炫耀性消費來解釋。)

*系統基礎會對系統內容的合理性下判斷,也就是說,我們會依照系統給定的典範去評價內容的合理性,如果符合就覺得是合理的

第一章重要概念

effective history(有效歷史):強調歷史的非連續性、斷裂、分散,反對整體性,因此有效歷史的問題就是討論由A進展到B之間如何發生過渡。

episteme(知識型):Foucault從歷史的考察中區分出三種知識型,這三種是不具有連續性的類型。
文藝復興:四種相似性,是混亂、困或、失序的
古典:有位階序列(線性時間觀、宗教時間)
現代:有機結構、功能論、由物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看見物的可見特性
knowing(認識)
articulate(構連):與linking的差別在於,構聯強調在兩個差異的東西之間尋找關聯,但linking則是注重相似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