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memo:社會之經濟

每次的分化都是一組[系統\環境]的差異,作為一個系統必須具有自我指涉的能力,而此自我指涉有其特殊意涵,自我指涉必須和異己指涉結合,必須有一個異擠指涉才能產生區分,才能從差異中分化出來。這個系統內部必須依靠溝通媒介來完成系統內部的交換,經濟系統的溝通媒介就是貨幣,而貨幣經由每次的事件而使系統產生數量化、時間化的結構,如此完成自我的再生產,沒有價格就無法自我指涉的自我生產。系統運作的動力來自貨幣的稀少性與財貨稀少性,生產者必須預期商品具有稀少性才會進行生產,消費者在進行支付時也預期到商品具有稀少性,因此,進行支付原本是為了解決稀少性,但卻造成了稀少性的增加,如此稱為稀少性的弔詭。

為了解決這個稀少性的弔詭,人們不會停下來思考這個弔詭,而會轉而不斷進行個別數量決策與配置決策,也就是基於自己有限的購買力對價格進行評估,然而,當人們這麼做時,就被迫接受了分配的不平等。另一種解決稀少性弔詭的方法,就是市場,市場使稀少弔詭性轉為分化的弔詭。

市場是另一組[參與其中的系統/內環境]的差異分化出來的系統,這個系統既做為同一的系統,又作為差異的內環境,也就是the same is difference.市場是這種分化的弔詭得以產生。

這樣的好處是避免發生差異階序,能讓交換、競爭與合作的問題推到極端,使系統順利運作,然而,這必須在經濟系統下的家戶持續合作不繼續分化的前提,假如轉而將市場視為系統的內環境,則此種狀況將會改變。

看到第三章,Luhmann提出了稀少性的弔詭與分化的弔詭,但並未提出對這個弔詭解決方式,而只說解決這樣弔詭的方式會轉向決策而將問題政治化。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似乎是個不可避免的發展,但根據系統功能分化的原則,經濟問題始終只能由經濟系統自身解決,系統分化到一定程度時,已經不可能在由其他系統來解決自身系統的問題,這是可能是我讀到Luhmann理論裡透露出最大的兩難,換言之,假如系統沒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那麼當系統出錯時,就很難有所挽回。

補充一個解決的方式,就是當系統出錯時,應該從韌性去尋找,所謂韌性就是當系統出錯時仍堅持原來運作方式,這展現出另一種決策的方式與決心,或許那種能抵抗錯誤得自我生產能力是有助於尋找解決方案的途徑。

讀到此,我都會盡量把股票市場的運作情況帶進Luhmann談經濟系統與市場的理論中,因為股市是最純粹的交易市場,最容易想像什麼是單純以價格表現訊息,以及價格表現的是對未來的期望,此外,當股票價格上漲就意味著買多賣少,所以股票做為一種商品就具有稀少性,而股票永遠是有人看漲有人看跌,如此才會永遠有人交易,股票市場做為一個系統才能不斷運行,然而,從內環境的觀點來看,股票市場也是最令人摸不透的交易環境,所以十個有八個輸,而目前現有的理論也都無法對股票市場的規則進行正確預測,也符合Luhmann說系統就是依靠不確定性才得以存在,無法對未來進行預測,此外,Luhmann還談到一個觀念,就是關於對錯的判準必須考慮到大部分人的判斷,多數人認為漲,那股票反而會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人不斷追高點的結果就是大輸。另一個觀念是提到擁有高資本額的人擁有優勢,這一點我沒有詳細看懂,但大概能想像譬如財團法人較容易對股票進行炒作。

總而言之,Luhmann從差異出發顛覆了我對於形成秩序的想像,過去只注意同一性而將差異視為問題,但從Luhmann的角度來看,差異是必然的,差異與同一性必須同等觀之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才能對事物進行正準確的觀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