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台中新特產: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的出現,或許是台中市晚近最重要的生活創意。遠比早些年,什麼珍珠奶茶、泡沫紅茶,或者晚近的日出乳酪蛋糕,更能展現如何從容地渡日子。

早在十多年前,歐美各國的城鎮便出現不少農夫市集,嘗試著恢復早年傳統市場的原始交易方式。在愈來愈多超市和大賣場龐然矗立的年代,農夫市集的出現,以及受到歡迎,勢必有其深層的因由。

傳統市場的交易該如何恢復,台灣有無可能跟進,上個世紀末,不少知識份子已經在倡議,只是嘴巴喧嚷甚久,卻未付諸行動。

所幸沒幾年,台灣也有農夫市集出現了。東海大學附近的合樸農學市集,是我最早接觸的。但實踐的人都不是學者專家,反而本身即耕作的小農。

二年前秋初,棄科技務農的陳孟凱和記者出身的馮小非等人,各以其實際務農的經驗,在大肚山山腰開始籌辦。此後,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幾十位中部地區小農載著自己的農產品,在此集聚成市,販售有機蔬果和產品,吸引認同此一生活理念的市民前來購買。

小農們也透過這個平台,宣導有機栽種的理念,改變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日後,更能帶動農業新思維,搶救長期遭受污染的耕地。

無獨有偶,去年九月,中興大學董時叡老師,在校方支持下,也在校園內開辦了農夫市集。興大的觀念和合樸又有些差異,主要以一校一市集的社區理念,推動有機農業。最初,他邀集了多位有機栽種的農民,經過長期開會、討論,獲得他們的贊同後,更密集的以每周末舉辦一次,吸引更多市民前來。

一般有機蔬果給人的普遍感覺,大抵是外貌難看,價錢比較昂貴。尤其是對生活消費便宜的台中市民,有機簡直是奢侈品。意外的是,這個農夫市集很快在老台中打響名號。

不過,一般市民最初的到來,並非被有機的理念所吸引,而是相信興大以農立校的品牌,因而前來購買蔬果等日常物品。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接觸,市民還是會在買賣的過程裡,從攤位前的認證書,農民的買賣行為,逐漸了解有機農耕,甚而認識了農夫市集的意義。

十月時,我初次去那兒,因為慕名很久,特別早起,八點還未開市,便騎了單車,興奮地出現校園。市集座落在林蔭道上,搭了近二十個臨時帳蓬,總共有三十來攤。

沒想到,我並不是最早到來的,聽現場的志工描述,更早時,就有大堆市民前來領取號碼牌,排長龍買葉菜。原來,這幾周颱風連續到來,葉菜類缺貨。再者一般蔬菜價格漲得可怕,因而有機蔬菜成為市民最想積極購買的日常食物。

我走逛時,發現只剩些許的巴蔘菜和枸杞葉,其它多半以塊莖類和蔬果為多。現在當令的水果,以木瓜、鳳梨、柿子和西施柚為多。它們大體沒有超市水果攤的亮麗光鮮,但旁邊的認證,讓你安心,不會以貌取果。

我買了初次邂逅的,乾菜豆和白露後的麻竹酸筍,做為跟這些小農打交道的見面禮。其實,我縱使不買,他們也都很客氣,樂於說明物產的來源。有些農夫還把自己栽種的物種和生產環境等等,詳細貼在後頭的海報,讓購買著更加熟識。

農民擺攤間,還有一慈善單位義賣手工藝品,原住民不斷現場唱歌。主辦單位也安排各類有機養生的免費講座,就在市集旁邊,鼓勵市民前往聆聽。

在跟工作人員聊天時,我隱然感覺,他們最近遇見一個瓶頸。市民如今習慣一大早來買菜,到了九點多,等葉菜類賣光,人潮便散去大半。

但我有不同看法,農民市集的特色,或許這時反而最能展現。我相信,留下來的人清楚知道,葉菜類賣光了,但他們繼續走逛,顯見他們不止是來此買菜,還有一種跟生產者交流的樂趣,希望學得更多有機生活的內涵。

老師的樂活理念裡,或者在合樸農學的簡樸生活構想中,也都有類似的期待。市民可透過此一市集平台,跟生產者互動,了解其生產理念和動機,對土地生產的認識也愈加成熟。農夫們直接面對客戶,也不止避開了中盤商的價差,還建立了人和人微妙的情感互動。

我在走逛時,巧遇了一支北部生態團體的志工隊伍。他們安排了一群大陸的農業生態學習成員前來,除了走訪此一定期的農夫市集,等一下還要去拜訪合樸農學。

私底下,我們交換意見。他們認為自然生態保育的行動,對岸正如火如荼展開,台灣過去遇到過的困境,他們亦開始面對。晚近一些關心自然生態的團體也逐一籌組,規模見識都不輸台灣。

唯有農夫市集的成立,這一認同有機理念的生活價值,對岸尚未成熟、成形,但在台灣,農夫市集可以如期舉辦,表示背後有一群龐大的市民認同。相對地,更有一群願意辛苦栽作,呵護土地的農夫,長期提供生產果菜,才可能形成這個美善市集。

台中盆地的東西二地,各有一傳統農夫市集,且各自摸索一二年歷史,日後都要持續下去,這是教人非常感佩的,也是此地獨一無二的驕傲。

但台北和高雄呢,我突然想到這兩個更大的城市,想到二城裡數目更多的有機商店。以人口的密度和生態環保意識的認同,按理,它們更應該籌組農民市集,形成更大的有機農產之對話平台。

很遺憾,它們遲到了。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archive/2008/11/07/344418.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