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方法論第十一週心得

十一週主題、本土田野研究的反省

參考文章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序論>>,P301-347
黃應貴,<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

在黃應貴對人類學研究的反省與謝國雄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反省中,都同意研究方法與社會理論是緊密相關的,因為研究對象的建構必須是在一套理論觀點指引下透過特定的研究方法才能達成,換言之,持不同理論立場的研究者就會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其所建構出的研究對象也不同。由此就產生知識的有效性問題,對黃應貴而言,田野工作是尋求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在他提出的五點看法中可以了解田野工作對知識的上的貢獻以及研究者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怎樣的能力與視野。謝國雄則是看到社會學知識與常民知識之間的分離點,由此分離點來討論社會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而田野經驗是促成研究者對這類問題進行思考的觸發點。

雖然兩篇文章都處理到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但著重點仍有不同,黃應貴偏重對田野工作本身的反省,而謝國雄則偏重於社會學知識的反省,儘管兩者都主張理論與方法不可分割。<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目的是為了尋找知識上的新可能而回到田野工作本身,主旨在於綜合人類學理論的看法,而為田野工作找尋一個位置與意義,此外,為了確立田野工作的正當性,作者點出田野工作傳統上遺留下的問題並提出一個替代性觀點加以回應。作者的論點認為,田野工作不只是一個資料收集的主要方法,還具有認識論上的意義培養工作者的能力與視野。然而,人類學傳統所遺留下的問題就是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這會影響田野工作者培養出上述的能力與視野,因此,作者主張應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建立「誓約式關係」來縮短彼此之間的權力差距。事實上,黃應貴並未提出任何新的理論,而是將人類學近年來的自我反省做一有系統的強調,如果人類學研究的目標是希望看見被研究社會文化既廣泛又深沉的特色以及觸及社會文化的基本核心概念,那麼任何研究方法都應該尋此目標加以反省改進。

於是這可以讓我們接到謝國雄對於社會學知識存在論與知識論的反省,<純勞動>的主旨就是要證明社會學知識具有超越常民知識的優點,這也構成社會學知識存在的價值。首先要處理的問題就是研究對象的建構,事實上,謝國雄對於此問題的思考是源自田野經驗的啟發,但建構研究對象的方法並不侷限於田野經驗 。受到不同理論家的指引,歸納出三點,分別是「無意識原則」、關係原則和重視權力象徵面向 ,由此達成與常識斷裂的目的而建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謝國雄與黃應貴都揭示一種「整體性」原則,所謂整體性不只是主觀的、客觀的,更重要的是「無意識原則」,黃應貴稱之為「潛意識類別」,這建立在假設社會是一種多層次的社會真實,常民經常只看見表層的真實,而社會學則要揭露社會運作的底層機制,才可能達到所謂看到「整體性」的目的。

這兩篇文章是我思考社會學知識的起點,一方面,有助於我重新回顧過去讀過的社會學或人類學經典作品,重新思考所謂社會學知識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另一方面,也促使我開始思考有關社會學知識對我而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