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課堂筆記:513第十一週方法論

討論文章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序論>>,P301-347
黃應貴,<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


田野非始於接觸時
1.進入田野前準備一份cover-letter(訪問公文)
步驟:
a. 先傳真一份給訪問對象
b.再寄一份正本
c.一段時間後打電話確認訪問時間(隔一段時間是為了確保對方有看到公文)
因為老師曾經到對方家訪談時,看到對方將公文保存完整的置於桌上,意味著受訪者對此文 件的重視
d.訪談人要準備名片

2.訪談過程和研究過程中要表現專業態度,因為不只你在觀察對方,對方也在觀察研究者
3.要與受訪者維持良好關係,no hit and run
如同黃應貴文章中說到,不能只是拿到資料就走人,而要幫助他們"人類學化",意思是將研究成果回饋給他們
例子,老師研究網球拍,是在幫助他們整理歷史重新定位自己,有一次幫助他們到美國參展,參展標語就是矽谷已死,碳谷在台灣(可能有錯誤),但意思是老師也用自己的專業幫他們做了一些事,現在還有80歲的老伯會找老師喝酒聊天

4.田野過程就是一場考驗
-永遠把每次的田野接觸當作唯一的機會
-每次田野都是一次冒險,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功課

例子, 有一次老師去訪問一為工廠老闆,老師一走進去,他就把手上的報導柔成一團並往地上一丟說,之前有好多人找我訪談我理都不理...老師解讀:他的意思是有話快說,不要浪費時間

推薦電影
<<證人>>(witness)

如何使社會學知識和常民知識有溝通的可能性:建立一個平台,才有溝通的可能性
嘗試讓社會學知識與常民生活relevent、meaningful才可能useful,最後才是practica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