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Memo:茶鄉社會誌<第二章>

謝國雄的核心謎題是「以倩為買賣」,如果我的理解沒錯,「倩」是閩南語「請人」的發音,包含了茶園頭家拜託別家茶園主人以雇工身分來幫忙。因此,我認為地方社會語境中「以倩為買賣」的邏輯,實際上是以雇傭關係的資本主義邏輯夾雜了社會互助的社會邏輯來理解這種買賣關係。換言之,使「以倩為買賣」這個概念成立的條件,不只是受雇者的人觀是以人作為有工夫的主體而加入這個買賣關係,更重要的是,頭家以這句話宣稱此關係,並且被雇者也認同此說法的邏輯在於,雙方將此買賣關係是為一種社會互助關係,因此,此種關係平等、尊重的特質又會自然帶入資本主義的勞動買賣關係之中,但同時,強調「等價交換」又是另一種「不佔人便宜」的社會價值觀影響,因為這種幫忙並非「免費」,而是「互相」,所以是種雙重互惠的關係在運作,所以問題在於「以貨幣作為媒介」來衡量勞動能力與工資是否能合理轉換,此合理性的標準為何的問題才是關鍵。

關於如何衡量是否等價交換的標準就在於「設身處地」,正確來說就是「設身處地去想像別人要求的標準」。換言之,每個受雇者心中都有一把尺,一套「如果我要炒出好茶,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又或者,「如果他要炒出好茶,他會做到什麼程度?」兩套標準相互辯證的結果,就是茶農「設身處地」想像這份工資的價值標準。於是,茶農領工資可以心安理得,頭家也會以感恩的心獻上工資作為酬謝,儘管此工資未必合理,但卻是傳遞社會情感的中介。

於是當工資被認定不合理的情況時,茶農與頭家會如何理解此種不合理。我認為是禮物交換中「時間遞延」的邏輯,以及從其他方面回饋的酬庸機制,或是把愛傳出去的感恩觀念。這些都是用以處理當面對「社會交換不合理」的社會價值觀與心態,而這些社會價值正是使資本主義社會衝突消解的重要觀念。

那麼這種社會價值觀背後所連結的世界觀是如何呢?那就是慈濟人的「感恩」以及佛教的「輪迴業報」,今天造的業,明天就會得到報應,而今日的不幸,是上輩子的債用此世來還,整套宗教觀就體現在現世生活的社會價值觀,而使社會不平等能被忍耐,以和平的方式被處理。

(謝國雄的出發點是個人主義式的思考,也就是強調主體對自身的理解,但是我強調應該從社會關係的認定出發,是種關係性的思考,強調主體雙方如何理解此種關係才是構成語言如何界定的關鍵。)

頁92、93將「以倩為買賣」連結到「人觀」,我認為如果從人觀出發推到平權思想,我認為是邏輯上的矛盾,如何有可能達到相對自主性,那唯一的出路就是辯證,而辯證的先決條件就是在對立矛盾中進行,這與中國人的傳統價值是完完全全不合的,而且與佛教思想也是完完全全不合,中國人講求的是中庸之道,以及陰陽調和,這不從關係性的角度思考,根本不會看到什麼中庸之道,或是陰陽調和的可能性,因此,我認為在台灣漢人社會的脈絡下,強調社會價值觀是比強調人觀更有關鍵性的解釋力。

跟陳老師聊過後...

所謂人觀和社會觀的意義是,人觀指得是對於人的想像,而社會觀就是對於社會應該長什麼樣子的想像,例如馬克思的社會觀就是底層結構和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支配的異化社會,涂爾幹就是機械連帶到有機連帶的道德社會,韋伯是社會行動到社會階層構成的秩序而產生多元文化的社會觀。

我認同你說的,要解釋這個"倩"就應該要回到社會關係中去解釋,但對謝老師而言,他因為有先前純勞動的研究脈絡,因此會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這件事也不能說不對,因為人觀確實會對人如何理解此社會關係產生作用,所以還是有他解釋的道理在。
(只記得這些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