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小說為龍瑛宗(新竹縣北埔人,1911-2000)的處女作,並入選為日本"改造"雜誌的佳作,文中描述主角陳有三身處於當時現實環境中,原本是一位有遠大志向的青年,後來理想逐漸被現實風化,看著周遭充滿惰性的小鎮而使心中鬱悶難以紓解的知識分子。
文中幾段對白在探討知識與現實之間的關聯,不由得令我突然為之振奮。節錄這段陳有三與他的同學廖清沿的對話(廖清炎是一位屈服於現實,沽名釣譽之輩)
"要之,在學生時代,我們把社會看得太樂觀了。"
"當然是沒有認真去思考社會,但多少知道社會是複雜而多風浪的,只是沒想到那麼嚴重就是。社會就像巨岩似地滾壓過來,而我們是被壓碎得連木偶都不如的可憐者。"
....
"你仍是個理想主義者。做學問--亦即苦學勉力而創造自己的生活,然而突破了充滿苦鬥的難關之後,勝利的光明再等待著你嗎?不,仍然不過是拮据生活的另一種變形而已。這聽來好像是唱反調,其實我們所生存的時代,正式反調的現象。從前人但憑讀學力行便可立身處世,現在還有人抱著那種古色蒼然的理論理想,這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的人。..."
"知識會陷吾人於不幸嗎?之是難道不是我們生活的開拓者?"
"知識要抱著華麗的幻影時,也許可以幾分緩和生活的痛苦,但幻影終究會破滅。當喪失了幻影的知識一但與生活結合的時候,則只有更加深痛苦而已。"
這幾段話是文中主角與他人爭辯最激烈的對白,其餘時候都只是一個寂寞的觀看世事,心中的話語默默的在紙上在心中沉潛,在我看來,有一朋友與他做此爭辯也已是舒解鬱悶的管道了。
事實上,這篇文章會引起共鳴的還是在於那種與金錢斤斤計較度日的點點滴滴,當陳有三列出每月開支時,便可知他內心有多麼苦悶,而且片刻不得喘息,所有的知識份子最能體會的就是那種不得志的感受,一種急迫想與現是分開,但又不得不用雙腳踩著地面甚至用雙手抱著浮木在海面漂流,不過弔詭的是,我甚至認為,知識分子正是因為這份超越時代的共通感受而能在書本中找到彼此,所以在任何時代總有這一群人,擁抱理想、擁抱浪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