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構成社會整體的內在邏輯

怎麼會有這種東西?
如果沒有人的實踐去維持,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東西?
社會不就是一堆人構成的嗎?而人和人產生的東西就叫做"社會關係",如果是經過一段時間就叫做"社會化",而社會化所累積出的東西就是"社會條件",如果累積的東西不斷重複就叫做"社會再製",如果"社會"是個具有深度的東西,那必然可以區分出不同層次,而潛藏在最底下的東西被最上層的東西表現出來則稱為"再現"。

但是因為地球表面是不均質的、氣候也有差異、發展過程中也有差異,因此如果要更透徹的理解每個小單位,就必須更細緻的考察"地方",也就是所謂"全球化下地方的複義性",但也不能想像成俄羅斯娃娃,總之,社會整體可以無限劃分成不同大小的單位,也就是"場域",因此會問不同社會之間的相對自主性。

很多事情都是因人而異,所以怎麼說還是人最重要,只不過一個人、一堆人是不同的,一堆人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特別是在人多嘴雜的時候,不過就因為這樣更需要理出個頭緒來,於是就會不斷的問"為什麼會ˊ這樣?為什麼為什麼",問完了為什麼之後再問這跟社會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因為社會造成的,那是我的問題嗎?

有時候覺得社會學真是的學會找理由的學問,做錯事都可以把責任推給社會,好像自己都不用負責一樣,但實際上也不是這樣,就好像連做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是要讓大家的命運緊緊扣在一起,就連有些人說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想法都是社會造成的,因為他不想連累同半,而不想連累的考慮也與社會有關,想到這些就覺得社會學很棒,但是也覺得壓力很大,因為永遠沒辦法完完全全主宰自己的命運,永遠存在風險,所以才必須不斷的努力,一方面要努力與社會切割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得討好社會看看能不能有好處的時候分一杯羹,這種心態其實也不難理解,端看每個人的社會態度如何,想想,要發現社會的運作邏輯也不難,只要看大家的反應,在想想這些反應的邏輯關係,解這個謎應該也不難吧!

自以為是萬事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