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現代社會的兩大結構性力量分別是資本主義和民族國家,而<茶鄉社會誌>以及<地方的再發現>就是各自以這兩大軸線開展出對地方社會研究的問題意識,對謝國雄老師而言,主要關注的是資本主義力量如何與在地範疇結合,而陳瑞樺老師則是關注三種不同主張的社群(市民社會、民族國家、多元文化)如何共同投入社區,當然,儘管研究地方社會的出發點不同,他們各自也都有關照到另外一股力量。
茶鄉社會誌關心的是社會的構成原則,但加入了歷史脈絡之後,本書似乎是將資本主義視為外來力量,而企圖理解資本主義與在地範疇的關係,而發現了兩著相互結合的結果。這本書看似從涂爾幹的角度發問,實際上關心的是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達到了同時增進我們對地方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的理解,不過,再進一步思考,茶鄉社會誌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和在地範疇相適應,那不能適應的部分呢? 是誰屈就於誰了?是資本主義變形還是地方範疇變形?又或者兩者本身都擁有內在的彈性與韌性?這個問題或許在繼續閱讀中可以慢慢觀察。
<地方再發現>的出發點是對社群政治的關懷,關心的是知識份子如何想問題,以及知識份子這些年來的動向,於是提出對於知識份子共同歸向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這些主張不同的社群會共同再發現地方?"地方是作為一個客體被社群所發現,本論文的研究主體實際上是社群以及社群政治邏輯,不同於<茶鄉社會誌>是以資本主義和茶鄉為研究主體,過去的社區研究和漢人研究才是研究中的客體被重新發現。於是我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關心的到底是"知識份子的思考邏輯"還是"社會的運作邏輯",又或者是第三個問題?
行動者邏輯、社會運作邏輯、社會變遷的動力....
行動者邏輯就是問意識、認知、思考邏輯
社會運作邏輯就是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思考社會關係
社會變遷的動力就是兩大動力: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處理是不是有新的變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