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台灣政治的想法

藍綠對立似乎有增無減,即使台北市和高雄市議會都首度出現兩黨共治的現象,但是這意味著什麼,有誰能分析其中的意義呢?

關於兩黨最大的歧異點就在於兩岸政策,其他的經濟政策、文化政策似乎都沒有被很認真的比較,不過儘管認真比較之後,也都跟兩岸脫不了關係,因為台灣似乎逃不出中國的魔掌,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都無法跳過兩岸政治不談,實為台灣的一大悲哀,但是如果看開點,就像全世界都不能跳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不談一樣,誰能跳過美國不談,我想大家應該都不能不關心印鈔工廠的動向吧!

如果真要談兩岸政策,我只是在想,國民黨真的有可能希望統一嗎?如果真的統一後,國民黨不就喝西北風了,還是說有可能立刻註冊為共產黨黨員,但是這樣不就淪為黨內次等公民,這種事情也有人會支持嗎?我實在看不明白台灣藍綠各自的兩岸政策立場,而且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清楚表述,難道只要清楚表態之後就是永恆了嗎? (也許真的是如此,因為清楚表述之後有可能直接進墳場,死亡即是永恆),我只是以一個很低的姿態仰望台灣的政治,可以說看透了上層政治領域在玩的遊戲,我們的選票究竟有多大意義?我只知道,不團結如何對抗強大的敵人,更何況,即使團結也未必打得贏了。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精神、carrier與民主制度文化

精神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如果用韋伯的行動理論來想,大隘社就是抱持某種精神的承載者,對大隘社而言,他們的基本精神就寫在社團宗旨上:

一、促進北埔/大隘居民-


1.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的提升
2.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更新
3.地方生態與地區產業的維護與發展
4.青少年與成人教育的開展

二、推動北埔/大隘地區有關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生態與建築等學術研究。
                                          (引自大隘社社訊)

不過經過與社員接觸後,我認為一個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教育",姑且不去爭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對他們而言,這個教育的內涵就是"自我充實與流傳美好文化",用"美好"是暫用詞,這個美好是由他們的主觀感受所定義的,因為他們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些什麼,而這一些東西都是他們認為珍貴與希望留下的東西,所以他們做文史調查、耆老訪談、書法班、茶藝課等,不僅希望留下記憶,也希望留下技藝,所以他們舉辦很多可以囊括入"社會教育"的活動,即使包括美食宴,也都有教育鄉民的目的,例如灌輸多元文化概念和尊重多元族群的概念、遵守用餐禮儀等文明宣導,在我看來,他們時時刻刻都秉持著"教育者的精神",而大隘社成員身肩此重任,努力讓生活品質提升、客家文化傳承與更新、地方生態維護等等,簡言之,就是努力於教育與再教育。
 
這樣的精神引導出怎樣的社會秩序(制度文化)呢?(用韋伯的論證就是資本主義秩序) 我想這跟民主化緊緊連繫在一起,人民開始自發的設想各種社會問題和關注週遭的文化現象、社會現象,並且能進一步擬定行動方案來解決問題,他們會經過民主程序下的討論與凝聚共識過程,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累積經驗、信任與自信,當然不免除衝突與誤解,但是一步步的達到自我培力與社區整體再生的目的。
 
不過大隘社並非北埔社會唯一的先鋒部隊,同時興起的還有北埔美術社的古武南、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鄉公所秘書長彭雲貴等文化人士,這些人似乎擁有類似的精神,只不過推展此精神的行動模式不同,最基本的歧異就在於是獨立工作和團體工作,或許兩者都有助於民主,但是後者更有有助於民主制度的推展,但是會導致社會分化更嚴重還是社會整合,則要看此團體發展的傾向而定,如同黨派政治有可能加深對立,也可能正向推動社會變遷,此為有待觀察的面向。

回應九二共識與九二"精神"

靈感來自一篇社論,主題為"九二共識與九二精神",該文的起源來自回應馬英九總統要求民進黨蔡主席對於兩岸政策表明立場。據該社論所說,民進黨的立場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不承認九二共識,至少也是"各自表述",然而,這樣的立場只會形成一種零和僵局,有可能釀成危機。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模糊性智慧",也就是"正視現實,擱置爭議",基本上,對作者而言,馬英九的立場就是這八字箴言,於是在馬英九政府時代,兩岸關係達到空前和平與頻繁互動的狀態,然而,台灣兩黨對兩岸政策仍無共識,此為作者所關心的課題。

因為在"九二共識"問題上兩黨無共識,因此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九二精神",此精神在於"兩岸頻繁互動",作者言下之意,認為馬英九正是貫徹此精神,至於蔡主席會拿出什麼樣的兩岸政策則考驗了他的智慧。

由於這篇文章提到了"精神",就讓我想到韋伯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處理的課題是,"資本主義做為世界三大重大文化現象之一是如何造成的?",韋伯的回答是,"因為新教倫理的精神是一個理性化精神,此精神造成經濟領域內資本累積,於是造就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然而,韋伯提到此制度的後果,也就是"理性化牢籠",在精神層面,當此精神佚失時,資本主義制度就會扭曲人心,使人成為僅僅是為了追求自利的個人,在社會層面,此制度最終則導致各種不平等現象,特別是貧富差距與經濟鬥爭的後果。那麼我們的兩岸政策若基於此九二精神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此精神佚失了,那麼會發生怎樣的社會後果和精神後果呢?

回到該篇社論所言,"正視現實",究竟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現實?是國家間權力鬥爭的現實,特別是經濟鬥爭?所以即使在經濟表現上,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是不合格的?話說回來,除了經濟,難道國格就不重要了嗎?可是在往下想,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究竟又有誰能代表我們的"國格"了呢?在此只是提出我的疑問,恐怕我的疑問只是個不現實的假提問,而且還是個在"中國思想史"脈絡下的提問。

社論 人間福報"九二共識與九二精神"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社會想像/族群想像

泰勒用社會想像來說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跨越,那麼王甫昌用族群想像的用意是什麼呢?究竟族群想像造成的效果是什麼?這個族群想像對社會造成的實踐效果是什麼? 區分過去與1987年之後的族群想像有何不同有何意義呢?如果不用族群想像,而用"族群分類概念"可以嗎? 台灣以族群為人群分類標準的方式越來越細、越來越趨向多元,未來可能新移民也會主張要區分成越南籍、印尼籍、中國籍、緬甸籍等等不同國家。

我想,王甫昌用族群想像這個概念的關鍵在於指出"族群間發生關係的內涵不同",過去是對比性,現在則是多元族群的區分。
"
所謂客家人的「族群意識」,有相當部分是針對「閩南人」這個人數上居於優勢的族群而產生的。不過,除了強調相對於「閩南人」之外,由於過去省籍族群區分的經驗,以及原住民運動興起的外在狀況,「客家人」的族群意識中,除了反對「閩南人」的「福佬沙文主義」之外,也包括了和其他族群差異的認知。這其中涉及的,正是台灣族群想像的另一個重要轉變:由「對比性」的族群區分(例如,「客家人」相對於「閩南人」)變成「多元族群[41] 」的族群區分(例如,「四大族群」)這留待下面再談。(2003145


 [41]多元族群的想像首度出現嗎? 這對於之後銜接新移民加入的多元族群論述有和關鍵性影響?

另一個用意可能是要檢視我們對於族群想像的分類結果,從四大,到現在已經變成五大,未來可能越來越多,但是指出這個現象,應該說想像的變遷,跟他關心的問題有何關聯呢?還是只是純粹想釐清當代台灣的狀況,只是被動的想理解這個具體發生的現象而已,那麼我可以只是想理解北埔社造和北埔族群關係的狀況,這樣而已嗎?

不過更重要的問題是,想理解,那樣怎麼理解呢?族群關係這麼抽象,有什麼資料可以幫助我理解呢?該用什麼證據來說明"北埔的族群關係是這樣、這樣...."....苦惱阿~~~~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

關鍵在於在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創造一個新概念"社會想像",首先要區別社會理論與社會想像的差異,接著論證理論、想像與實踐的關係。


社會理論=觀念,形塑社會想像(默會理解)--人類實踐(觀念包覆在人類實踐之中、社會想像使實踐有意義、實踐連繫著自我概念與理解模式)

社會想像不同於觀念,有其制度性基礎,支撐現代性社會想像的制度基礎就是"經濟"、"公共領域"、"人民自治",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那麼新的社會想像就無法順利成功取代舊社會想像,而會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社會想像推動了社會實踐,但是社會實踐發生之後卻可以用不同的理論觀點詮釋,而得到一個新的社會想像,於是新的道德秩序有可能取代原先舊道德秩序的地位,現代性出現了。
不過不同國家文化有不同的歷史進程,書中說明的例子是英美模式與法國大革命的差異,而我延伸思考的是中國與台灣的狀況,提出以下這個問題。

問題:

中國革命與中國現代性之間的關係?


辛亥革命、1949國民政府遷台

什麼樣的現代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台灣繼承了部分中國傳統,特別是在地方自治或溝口認為的「鄉治」中繼承了中國傳統仕紳的思想實踐,但是台灣又融入了西方與日本的思想傳統,特別是1980年代從是社會運動的知識分子,所承繼的傳統多為歐美派,要如何理解台灣社會想像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聯呢?
“乡治”。也即成为官僚与乡绅、地方实权派、普通民众等复杂结合而成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官”与“民”相互对立,同时也相互补充,或者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利用,结果他们一起分担了地方行政。

将“军阀的形成”和明末清初以降逐渐膨胀的“乡里空间”和“乡治”联系起来,非主流显示出沟口先生的论述策略,不仅力图超越“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限制,而且更深刻地揭示出背后制约这两种颇多分歧的史观的“欧洲标准”:“军阀显然是依靠欧洲标准无法准确衡量的中国历史的产物。

引自革命、传统与中国的“现代 ,非主流官方博克

我一直將北埔經驗是唯一種地方自治的新型態,但是我發現也許我的方向有錯,如果真如溝口雄三所區分的鄉治與地方自治是不同的,那麼我看到的北埔經驗可能更接近於"鄉治",因為官與民的關係既對立又相互補充,許多事物掌握在宗親會手上,不過不確定的是,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民間與官方共同分擔了地方行政?


-----------------------------
看出他将“辛亥革命”放置在“明清传统”的延长线上来理解,这一极具挑战且颇有争议的观点绝非一时的奇思妙想,而来自于沟口先生对“何谓中国的‘现代’”这一问题持续数十年的严肃思考。就像《所谓东林派人士的思想》揭示出的,“辛亥革命”的动力可以回溯到黄宗羲的“公论”和顾炎武的“封建”,但他们的思想也非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更广泛的变迁。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博士.理性又不理性的計畫

項目 報名 考試日期


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
1.每年約8、9月間報名。

2.10月筆試。
3.11至12月間面試。

4 . 1 2 月底放榜。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
 1.每年約1至2月間報名。

2 . 3 至4 月面試。

3.5月底放榜。

教育部獎學金申請 100.7.31前(大約)

歐盟獎學金 2010年5月31日

2011年台灣劍橋獎學金
 (一) 申請者必須申請「教育部100年留學獎學金」甄試,並依該簡章規定於2011年1月24日前提出應繳交之申請資料。

(二) 申請者亦須於2011年1月24日前向英國劍橋大學提出博士班入學許可申請。入學許可完全由英國劍橋大學決定,未獲得入學許可者,不得獲得本獎學金。

--------------------------
結論是論文快寫完準備2011公費考試,2011申請國外學校,2012年1月申請教育部獎學金,2012暑假出國念。
順利的話,2012-2017拿到博士學位。(32歲開始進入職場,這樣的規劃.....聽起來就很嚇人)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萬人小鄉寶山鄉外籍配偶破三百



北埔也是萬人小鄉,但是外籍配偶人數一樣有三百人以上,不過在我發現的案例中,他們非常常說家鄉話,無論是用手機跟朋友對談還是因為開店緣故,有朋友來的時候都是以印尼話對談,所以我對於這篇報導有所質疑,會不會是因為某種因素而讓他們否認自己仍熟悉家鄉話的事實。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