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動腦講座--市場策略(STP)

今天雖然跑了兩個採訪,一回公司又立刻開始打電話接電話,但是晚上還是認真把課聽完,並且回家還不忘做筆記。

今天主題是談市場策略,記得我寫的第一篇每月精采品牌"高絲",社長就跟我談到這個概念,什麼是STP?就是市場區隔(segment)、目標市場(target)、定位(position)。蛤!什麼!定位最難?(我心中os,哪裡難?不就打通電話跟服務生說我要那個位置就好,哪裡難?)嗯....其實不是那個"訂位",不過其實概念也可以相通,就是市場上有一個位置,品牌就舉手說"給我給我,我要那個位置",但差別是,市場沒有一格一格幫你畫好位置,位置要自己尋找,甚至自己創造,有時候你看到了,別人搶先一步也沒辦法,又或者市場偏偏就不給你哩!

拿我自己來說好了,喔!對了!上課一定要有問題意識,沒有問題意識,整堂課下來,只會是一堆沒有用的資訊,怎樣都不會變成你的,當然也就無法像老師說的,能夠打通各位的任督二脈。

可以想像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商品(出賣勞動力!!),我的產品力就是採訪編輯(雖然這是最近才有點肯定自己有這一項能力),而市場需要一個編輯,於是我就把自己塞到那個洞裡。

不過問題來了,如果現在市場飽和了,也就是市場不缺一個編輯,那編輯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小熊老師說定位最難!!!

定位是找出自己的產品特性,那什麼不是定位?
1.改變自己的產品特性
2.改變消費者的心理特性
3.開發一些新的點子

簡單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想改變自己或改變別人,都不叫定位,定位是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找到一個match點。

定位這件事真的很難,就像本人到現在在男女關係市場中,還找不到一個match點,這題外話!!(不過我深深覺得自己是個相當沒有市場的品牌,工作、交友、人,似乎都是!!拭淚!)

不過不管多難,還是要努力去尋找,總有一天可以找到最適合的位置,無論這個位置是大是小。

當你找到自己的定位時(可喜可賀),觀看市面上的品牌分布,有大品牌,有小品牌,那下一步該如何走呢?

這堂課我聽到最有趣的理論就是談老大心態和老二心態。老大心態,要在短時間性適應後維持長期穩定,接著努力跨領域經營,多商品、多品牌,讓自己永遠保持新鮮感。那老二呢?老二就要當個徹徹底底的叛逆者,不然就要當填土人(有洞就塞),拼不過老大,那就別拼了,自己找一條出路比較實在,這件事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果你的成績不好,當不成優良學生,那就放棄吧!壞學生不是壞,他只是不遵守老師訂下的規定而已,因為老師是老大,壞學生只能當老二。

回到我談到的問題意識,我其實是帶著兩個問題去,一個是以動腦記者的身分,另一個則是我的生涯規劃。前面已經說過後者,把自己當作品牌來思考,我要怎麼把這些行銷策略應用在個人的職場規劃上,這招有助於各種理論的融會貫通,而且會有深刻的體會,大家可以嘗試。

如果是以動腦記者身分,我把講師當作我的讀者之一,於是我想的問題是"動腦的產品利益是什麼呢?"

以動腦自己的廣告來說,邀請白崇亮來推薦動腦,廣告詞是"動腦是一本輕鬆好讀的雜誌",那產品的利益點是什麼?是要大家工作之餘感到輕鬆愉快嗎?還是有動腦有其他更重要的使命?

我想應該是創意吧!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帶給大家更多的刺激,激發更多更好的創意,無論是給老大品牌還是老二品牌,都是很棒的產品。對老大來說,可以提供瘋狂的想法,讓老大積極完成他的品牌使命;對老二品牌,可以提供叛逆的思維,讓他們永遠都有第三條路。

以上是我聽講座的心得!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上人語錄

-我們都在感受一些事情,如果可以結晶出什麼,這門課就是在挖掘感受和內在變化(世界體系)

-持續地對世界局勢變動作出回應

-每個人都會說這不是故事的真相,也是在說這不是故事的全部"

-S只是一種說法

-思想的厚度來自對話的累積

-年鑑學派是冰山倒過來看(引自viivian)

-什麼樣的時空條件而能有什麼樣的知識貢獻。真正的遺憾是站在台灣這個時空條件下,無法提供自己的知識貢獻

-目的不在理解世界,而在改變世界

-斷裂:當觀察過去脈絡之後,並發現現在與過去有斷裂,就不得不思考其中的轉變

-我們所處的是環境劇烈變動的時代,不是像15-18世紀那種人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關係,其中的人如何面對、理解?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所謂的"理論和文獻回顧"是....

所謂的"理論"就是某種視角,白話的說,就是一副眼鏡,所以要讀很多大師的理論就是因為"大師"的眼睛比我好,從閱讀理論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治療近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戴錯眼鏡或是選到不適合的眼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反思的問題是,第一,帶上這副眼睛後,我看到什麼?
第二,這副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嗎?我的直覺還告訴我什麼沒有看清楚?
第三,這副眼睛本身的侷限是什麼?
第四,哪裡可以找到更好的眼鏡?

文獻回顧的目的則是要找到其他人帶上這副眼鏡之後的視野和看法,再跟我自身的經驗交叉檢視之後,才能得到一個使用此眼鏡最合適的戴法。還有另一個目的是提醒我類似的主題有什麼是我忽略的面向,又或者我的田野多出了什麼?比較是為了得到"差異"。

最終,當我找到暫時合適的眼鏡之後,我必須詳細的交代我眼中的世界,但最後必須使用者回饋,所以還要能對這副眼鏡的主人給語一點回饋,有兩點:
1.如果關心的議題相同,那對於他的看法有何批評意見?
2.這副眼鏡好用嗎?不好用在哪?如何修改?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文獻回顧的文法

考察對象為A
提出的核心概念B
例如:談古典社會學家對現代性的考察和省思
(引自黃崇憲)

在馬克思演中,現代文明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所建構。
句型:在who眼中,A是..........所建構。

馬克思以異化概念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對人類及社會的巨大影響。
句型:Who以B來揭示.....................

奇美爾首先介入現代性的題域,掌握現代社會中個體和群體的心性狀態,以及文化制度的形式結構。
句型: who掌握A中的....................

分析貨幣,為的是抽繹出整個時代精神。....貨幣經濟體現了現代社會的特點。......

韋伯以"理性化"擴張為中心,對現代社會進行分析和建構,是現代社會學理論開展的重要範式。
句型:who以B為.....,對A進行分析和建構,....

對涂爾幹來說,工業社會的興起勞動分工的結果,但勞動分工的普及和深化,卻改變了社會團結的基礎,使社會連結方式"機械連帶"(通過集體意識,即所有群體成員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而把成員聯結起來),轉變為"有機連帶"(通過功能上的相互依賴,將個體成員聯結起來)。這個轉變是雙面刃。涂爾幹最重視失範的分工。對他來說,失範被認為是社會各種危機的重要根源。解決之道是,必須在現代社會的基礎上重建集體意識和社會規範,以消除現代社會的失範狀態。

句型: 現代社會由A轉變到A',A'是C的結果,C的普及和深化,改變了社會連帶的基礎,使D從B轉變為B'。
A前工業社會 A'工業社會
B 機械連帶   B'有機連帶
C勞動分工
基本議題:社會連帶的基礎

分析架構:
社會(對象)、社會條件、社會團結的基礎(結果)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做文化研究-sony walkman的故事

第二章談隨身聽的生產與設計。
討論一開始我問同學閱讀的感受,得到的回應清一色是好無聊,我反問"那你們科系念的東西很有趣嗎?"一個同學說"因為會看到他們做出這個,就覺得很厲害、很強",聽到這個答案我心裡大概有數了。

於是我為今天的討論訂下一個主題"如何找出閱讀材料有趣的地方或者把文章變有趣"。當然還是由我來主導這篇文章,帶他們重新體會作者要傳達的文意,用我覺得有趣的角度去思考這篇文章,如果他們還是不覺得有趣,那我也已經盡力了,不過從討論結束他們的表情來看,似乎沒有所有同學都有感覺,但是至少有一位得到不一樣的感覺。

討論後我回頭想想這篇文章的結論,我覺得這篇文章主要提出兩個想法,第一,過去大家都認為sony walkman的誕生是一位英雄盛田昭夫的天才之作,但是研究者告訴我們不是,這其實是各個部門相互合作,並且是整個生產到消費環環相扣的結果,而盛田昭夫的天才也並非是聰明才智,而是有其家世背景和際遇。簡言之,光是盛田昭夫一個人是不會有隨身聽的出現,其實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第二,大家現在已經習慣把隨身聽與日本傳統文化的聯繫在一起,認為隨身聽的設計是因為受到日本傳統文化影響,但是研究者說"NO",如果固守日本傳統是不可能有隨身聽,只要比較sony和傳統日本企業有何異同答案立見分曉,而且甚至應該說,現在我們認知的日本文化可能還是隨身聽所創造的印象,先有隨身聽"小、精緻"的特性,又恰恰是由日本企業發明,於是就理所當然的把"小、精緻"與日本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

這兩個結論是我回到宿舍才想到的,不確定同學之後是否能掌握到這兩個論點。
討論的目的是讓文字之外的東西被找回來,當文字被人說出來時,就重新擁有了情緒和感受,這是幫助一些對文字有距離的人掌握文本的方式,今日我得到的感想是,內容人人都能讀,但是理解卻必須花一點功夫,想起了韋伯說的兩種理解:一種是理性的理解,另一種則是"擬情式的理解",後者是我帶討論時所運用的理解方式。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台灣政治的想法

藍綠對立似乎有增無減,即使台北市和高雄市議會都首度出現兩黨共治的現象,但是這意味著什麼,有誰能分析其中的意義呢?

關於兩黨最大的歧異點就在於兩岸政策,其他的經濟政策、文化政策似乎都沒有被很認真的比較,不過儘管認真比較之後,也都跟兩岸脫不了關係,因為台灣似乎逃不出中國的魔掌,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都無法跳過兩岸政治不談,實為台灣的一大悲哀,但是如果看開點,就像全世界都不能跳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不談一樣,誰能跳過美國不談,我想大家應該都不能不關心印鈔工廠的動向吧!

如果真要談兩岸政策,我只是在想,國民黨真的有可能希望統一嗎?如果真的統一後,國民黨不就喝西北風了,還是說有可能立刻註冊為共產黨黨員,但是這樣不就淪為黨內次等公民,這種事情也有人會支持嗎?我實在看不明白台灣藍綠各自的兩岸政策立場,而且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清楚表述,難道只要清楚表態之後就是永恆了嗎? (也許真的是如此,因為清楚表述之後有可能直接進墳場,死亡即是永恆),我只是以一個很低的姿態仰望台灣的政治,可以說看透了上層政治領域在玩的遊戲,我們的選票究竟有多大意義?我只知道,不團結如何對抗強大的敵人,更何況,即使團結也未必打得贏了。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精神、carrier與民主制度文化

精神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如果用韋伯的行動理論來想,大隘社就是抱持某種精神的承載者,對大隘社而言,他們的基本精神就寫在社團宗旨上:

一、促進北埔/大隘居民-


1.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的提升
2.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更新
3.地方生態與地區產業的維護與發展
4.青少年與成人教育的開展

二、推動北埔/大隘地區有關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生態與建築等學術研究。
                                          (引自大隘社社訊)

不過經過與社員接觸後,我認為一個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教育",姑且不去爭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對他們而言,這個教育的內涵就是"自我充實與流傳美好文化",用"美好"是暫用詞,這個美好是由他們的主觀感受所定義的,因為他們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些什麼,而這一些東西都是他們認為珍貴與希望留下的東西,所以他們做文史調查、耆老訪談、書法班、茶藝課等,不僅希望留下記憶,也希望留下技藝,所以他們舉辦很多可以囊括入"社會教育"的活動,即使包括美食宴,也都有教育鄉民的目的,例如灌輸多元文化概念和尊重多元族群的概念、遵守用餐禮儀等文明宣導,在我看來,他們時時刻刻都秉持著"教育者的精神",而大隘社成員身肩此重任,努力讓生活品質提升、客家文化傳承與更新、地方生態維護等等,簡言之,就是努力於教育與再教育。
 
這樣的精神引導出怎樣的社會秩序(制度文化)呢?(用韋伯的論證就是資本主義秩序) 我想這跟民主化緊緊連繫在一起,人民開始自發的設想各種社會問題和關注週遭的文化現象、社會現象,並且能進一步擬定行動方案來解決問題,他們會經過民主程序下的討論與凝聚共識過程,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累積經驗、信任與自信,當然不免除衝突與誤解,但是一步步的達到自我培力與社區整體再生的目的。
 
不過大隘社並非北埔社會唯一的先鋒部隊,同時興起的還有北埔美術社的古武南、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鄉公所秘書長彭雲貴等文化人士,這些人似乎擁有類似的精神,只不過推展此精神的行動模式不同,最基本的歧異就在於是獨立工作和團體工作,或許兩者都有助於民主,但是後者更有有助於民主制度的推展,但是會導致社會分化更嚴重還是社會整合,則要看此團體發展的傾向而定,如同黨派政治有可能加深對立,也可能正向推動社會變遷,此為有待觀察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