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做文化研究-sony walkman的故事

第二章談隨身聽的生產與設計。
討論一開始我問同學閱讀的感受,得到的回應清一色是好無聊,我反問"那你們科系念的東西很有趣嗎?"一個同學說"因為會看到他們做出這個,就覺得很厲害、很強",聽到這個答案我心裡大概有數了。

於是我為今天的討論訂下一個主題"如何找出閱讀材料有趣的地方或者把文章變有趣"。當然還是由我來主導這篇文章,帶他們重新體會作者要傳達的文意,用我覺得有趣的角度去思考這篇文章,如果他們還是不覺得有趣,那我也已經盡力了,不過從討論結束他們的表情來看,似乎沒有所有同學都有感覺,但是至少有一位得到不一樣的感覺。

討論後我回頭想想這篇文章的結論,我覺得這篇文章主要提出兩個想法,第一,過去大家都認為sony walkman的誕生是一位英雄盛田昭夫的天才之作,但是研究者告訴我們不是,這其實是各個部門相互合作,並且是整個生產到消費環環相扣的結果,而盛田昭夫的天才也並非是聰明才智,而是有其家世背景和際遇。簡言之,光是盛田昭夫一個人是不會有隨身聽的出現,其實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第二,大家現在已經習慣把隨身聽與日本傳統文化的聯繫在一起,認為隨身聽的設計是因為受到日本傳統文化影響,但是研究者說"NO",如果固守日本傳統是不可能有隨身聽,只要比較sony和傳統日本企業有何異同答案立見分曉,而且甚至應該說,現在我們認知的日本文化可能還是隨身聽所創造的印象,先有隨身聽"小、精緻"的特性,又恰恰是由日本企業發明,於是就理所當然的把"小、精緻"與日本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

這兩個結論是我回到宿舍才想到的,不確定同學之後是否能掌握到這兩個論點。
討論的目的是讓文字之外的東西被找回來,當文字被人說出來時,就重新擁有了情緒和感受,這是幫助一些對文字有距離的人掌握文本的方式,今日我得到的感想是,內容人人都能讀,但是理解卻必須花一點功夫,想起了韋伯說的兩種理解:一種是理性的理解,另一種則是"擬情式的理解",後者是我帶討論時所運用的理解方式。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您好,请问能给一个韦伯那两种理解的出处吗?我很惊讶于这个共识。以前中学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没理解,明明推到过程很简单,我也觉得是这样,但是就觉得差一点什么,随着之后自己的努力总感觉有些东西明白了,我想这应该是韦伯所言的第二种理解。请问能不能告诉我他这观点的出处,我去读一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