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教育與國家發展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北:桂冠。第一部分。
第一節 什麼是發展?
社會學的領域內有"發展社會學",其中三大流派: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
發展的概念大致圍繞在(1)強調經濟成長,(2)強調人類需求兩大重點

第二章
第二節談得是台灣教育政策是為人力發展的一部分,受到規劃的情形。第三節將討論台灣教育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連。
1. 台灣整體人口及就業人口的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僅是現象,不能當證據說明教育對經濟成長有貢獻)(60)
2. 教育投資報酬率:比較各國教育指標無法證明教育帶來經濟成長,反而可能是經濟成長造成教育擴張
3. GNP成長與教育經費指標教育、研究、社會救濟逐年提高、九年國教在財政許可下所為、九年國教減輕地方教育經費負擔1960年代中期以後的經濟起飛狀態加上特定的經費籌措規劃,使得九年國教政策得以推行的重要因素之一。(67)(那之二是什麼?政治考量又是什麼?立委是哪一黨的?)
4. 教育擴張以及政策造成了問題,可能是高估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效力。(作者沒有解釋為什麼人力資本理論會在那個時間點上成為主流理論?而我們又為什麼必須跟開發中國家相比較,這是否意味著台灣在追趕著所謂開發中國家應有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從世界體系分析的觀點分析台灣教育經費擴張的現象,思考造成人力資本理論效力被高估的原因。)

第三章 教育與政治發展
本章要檢驗台灣教育與政治發展之間的雙向影響。
第一節
(作者總是從定義下手)
1.用Taylor and Hudson的指標總結,得到政治發展的特質大致包括「人民參與」與「政治穩定」兩項。(作者其實都有點含糊帶過)
2.結構功能論、衝突論、Meyer教育的正當性效果(legitimating effect),教育界定了知識,也界定了人事。(78)(直接推到教育與民主,似乎是預設了民主是最終集的政治發展型態,我不認為這樣的論證是合適的)
3.Kamens提出的證據,大部分傾向承認教育會對個人產生制度化的制約效果,這個觀察,在以下對台灣教育經驗的反省中也可獲得支持。

第二節 台灣教育的政治功能
(Kamens提出相反證據,但這一節一開始卻又支持樂觀的假設,作者為何會選擇正面的論點繼續推論,根據為何?)
1. 教育促進政治整合?以課程目標為分析對象。共通結論是,學校教育具有強烈的灌輸忠誠愛國意識的目的,透過教科書內容而執行此項目,但實際效果如何?說法不一致,作者結論保留。
2. 教育促進民主?不足
3. 教育培養政治菁英?博士內閣(那2009的內閣名單呢?)
第三節 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1985年之後台灣產生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卻少有人提及教育的貢獻,議論多集中於政治民主化而加速教育的自由化。這一節討論台灣教育受到的政治影響,雖然例證極多,主要仍以「制度化」的影響為主,分為::(1)教育目標及內容,(2)教育組織制度,(3)行政及法律的影響,(4)政黨及軍方的影響。
1. 教育目標及內容?政治課程(公民與道德、三民主義、軍訓)、思想教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隨政治情勢轉變而有修正。(93)(我讀的是新版還是舊版?)
2. 教育組織制度?台灣中央集權化程度高(94)那現代是偏向哪一個模式?
3. 行政及法律控制?學生與學校處於特別權力關係(1988),(引用這篇文章的看法之後,作者並無自身看法。)
4. 政黨與軍方的影響?軍訓課

作者只是將目前相關研究整理成冊,並未提出目前的趨勢是傾向於哪一種看法,只能隱約看出台灣過去教育是專制,而作者的理想應該是偏向自由民主,以及強調滿足私人需求,地方能爭取更多教育自主權,教育能擺脫更多政治控制或淪為政治工具。
這本書所引用的研究只能是1994年之前的,而1994年之後教改又陸續推動很多改革,因此仍有許多可再補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