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理論"就是某種視角,白話的說,就是一副眼鏡,所以要讀很多大師的理論就是因為"大師"的眼睛比我好,從閱讀理論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治療近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戴錯眼鏡或是選到不適合的眼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反思的問題是,第一,帶上這副眼睛後,我看到什麼?
第二,這副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嗎?我的直覺還告訴我什麼沒有看清楚?
第三,這副眼睛本身的侷限是什麼?
第四,哪裡可以找到更好的眼鏡?
文獻回顧的目的則是要找到其他人帶上這副眼鏡之後的視野和看法,再跟我自身的經驗交叉檢視之後,才能得到一個使用此眼鏡最合適的戴法。還有另一個目的是提醒我類似的主題有什麼是我忽略的面向,又或者我的田野多出了什麼?比較是為了得到"差異"。
最終,當我找到暫時合適的眼鏡之後,我必須詳細的交代我眼中的世界,但最後必須使用者回饋,所以還要能對這副眼鏡的主人給語一點回饋,有兩點:
1.如果關心的議題相同,那對於他的看法有何批評意見?
2.這副眼鏡好用嗎?不好用在哪?如何修改?
第二,這副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嗎?我的直覺還告訴我什麼沒有看清楚?
第三,這副眼睛本身的侷限是什麼?
第四,哪裡可以找到更好的眼鏡?
文獻回顧的目的則是要找到其他人帶上這副眼鏡之後的視野和看法,再跟我自身的經驗交叉檢視之後,才能得到一個使用此眼鏡最合適的戴法。還有另一個目的是提醒我類似的主題有什麼是我忽略的面向,又或者我的田野多出了什麼?比較是為了得到"差異"。
最終,當我找到暫時合適的眼鏡之後,我必須詳細的交代我眼中的世界,但最後必須使用者回饋,所以還要能對這副眼鏡的主人給語一點回饋,有兩點:
1.如果關心的議題相同,那對於他的看法有何批評意見?
2.這副眼鏡好用嗎?不好用在哪?如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