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社會運動與知識生產
演講大綱:
1.新移民上街抗議"廢除財力證明"的紀錄片
2.學術生涯分享
3.關心的問題以及知識生產原則
老師一開始就強烈主張"反對手腦分離,主張手、腦要並用",反對學院的大頭病,也反對將社會運動者視為只會做不會想的純"運動者"。
老師用神影少女中的大頭娃娃來比喻學院菁英主義的大頭病,每天抱著一顆大頭想東想西,但是手腳卻不靈光,要做什麼都做不來。老師認為一個知識份子應該要"有理論的高度,有實踐的低度",具備的能力我整理為三點:
1.對問題抽象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
2.對於資訊的掌握能力
3.對於方法技術的轉譯能力
我認為我目前最欠缺的其實是對於資訊的掌握能力,因為對於現象掌握不清,就會導致抽象化後的東西出現很大的問題,也就是基礎結構不穩,就會導致上層結構問題百出,就算抽象能力夠,但卻是離現實很遠。致於方法技術的能力可以慢慢磨練,這部分我反而比較不擔心,有心去做就會慢慢有所體會。
接下來老師具體進入新移民運動的過程,我認為還是圍繞著老師對於學術生產的理念,以及對於社會運動該怎麼做的一個經驗分享,因此,給與未來選擇研究與實踐並進的我,有很多的啟發。
夏老師和林建宏(上周談原住民部落重建的講者)都說了同樣一句話:慢慢來比較快。一方面要相信人民有力量,草根組織有能力發現問題、整理資料並加以選擇,而知識分子要做一個"有良心的狼人",是狼人的原因是因為知識份子永遠不能天真浪漫的以為自己和別人是平等的,始終佔據了較好的資源位置,所以要在未變身之前告訴人民月圓時我會變身,所以你們要快點在我變身之前把功夫學會,假使出了事你們也不會有危險,而且可以自己繼續走下去。這個想法,就表明了夏曉鵑認為自己和草根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知識分子本身的認知。
回到我的研究主題:草根組織和新移民
老師丟給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陪伴真的夠了嗎?
我的答案當然是"不夠",但是我似乎找不到足夠的理據說明哪裡不夠,儘管我的直覺告訴我,只有陪伴不能帶來主體化的充權(empowerment),但是為什麼要充權?以及我的這個想法是從何而來?
實踐基礎
回到理論
改造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