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對他者的不安與恐懼

昨天科技與社會的主題是"隨身聽的消費"
一位同學用了一張圖來表是隨身聽誕生後對社會的影響

如果隨身聽就像水滴,滴到一盆靜止的水中,就會產生出漣漪慢慢散開,時間久了,又會回歸平靜。
如果放到我的研究,有一群人移民到台灣,就像是很多滴水滴,於是在平靜的水面產生很多漣漪,也許數量不夠多所以不致於引起騷動,漸漸地,我們也會忽略曾經有過那樣的騷動。然而,在水滴滴入時,人們的反應可能會有兩種,一種是排斥,一種是接受適應,通常的反應都是先排斥,因為人似乎天生對於不確定性感到恐懼,對於不熟悉的他者更會產生這樣的反應,追根究柢,到底是湖水的反應過度,還是水滴真的那麼特殊?經過了十年了,台灣社會的結構有沒有一點改變呢?台灣到底已經轉型為真正的移民社會了嗎?

昨天看"最後之舞",瑩琇說"我渴望一個像大海一樣的愛情,因為大海不會被任何雨水影響"
有沒有一個移民社會是像大海一樣具有偉大的包容性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