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關於媒體企劃力和編輯力


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吳琬瑜開頭的問題是,為什麼韓國這一期會賣?
除了內容本質好,企劃力也很重要,於是提出"一個主軸,10個支撐"的觀點,因為全部做到,所以有成功的銷售成績。強而有力的成功證據是劉寶傑,不用置入性行銷,他們就整整談了七分鐘,並且完全使用雜誌的關鍵數據和圖表,也採用行銷部整理的過去有關韓國的特輯。

下午場,時報週刊社長夏珍也說,做專題當然希望能賣,如果沒人看,做了要幹嘛。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這是從雜誌生存的角度去思考,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想,如果這個題目是有價值的,就應該要做,只是該怎麼去做。

所以他舉了保釣和廢死的主題,他坦言,這值得做,但是做的不夠好。還有些議題是好議題,但是不好賣,所以就要找到其他營收模式,例如靜思語,民國99,台灣久久,就能找企業贊助,而且要理直氣壯的去要。

我可以理解雜誌生存很困難,所以有現實考量,不過怎麼才是一個優質媒體,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不過,今天聽起來,怎樣的議題才是優質,似乎沒有一個定論;什麼才是值得做的議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說,任何人、數據,都有潛力成為議題,只是要如何加高、挖深,或是判斷有沒有市場熱度,如果沒有,要怎麼炒出熱度,或是想辦法和市場做連結,於是要考慮到另一個問題,關於媒體操作。

回歸到各家媒體,夏珍提醒,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定位,有些主題看起來不錯,但是不一定是你的菜,就像商周,過去比較像是商業或管理專業,現在就做很多生活的議題,例如養生,以前的商周可能就不會做這樣的主題。

那動腦呢?是一家怎樣的媒體?今天和主管回來的路上聊,他說我們像是一本情報雜誌,把全世界最好的創意蒐羅在一起,現在欠缺的是觀點,但是就像商周、天下,也要非常資深的記者才有辦法提出觀點,所以就執行面上,這確實有難度。不過,這番討論,似乎點出一個被我遺忘的目標,身為知識分子,不就是為了提出自己的意見嗎?